《冬牧场》—2020年看完的最后一本书
三十号的凌晨,等媳妇和六月都睡了,母亲也睡了。就着客厅和外面的昏暗灯光,我翻看完了李娟的散文《冬牧场》,四十多页,连同后面的插图,我看着一片寒冷的冬牧场,和里面简单寂寞的故事,想着就要过去的今年。
她的亲身体验是在二零一零年,距今有十年了。而那年我刚从学校毕业,踏入社会。那个冬天,我在南山的训练基地和和田的营区进行新兵训练和驾驶技能的培训,直到一一年的四月份下连实习。
由意气风发的学生娃成为了一名入伍军人,我们在三个月的集训期间不让随意打电话,不让与外界接触。唯一与家里朋友的联系是趁着周末给家人用插卡的电话联系,并给远在北京的好友写了一封信,寄去了遥远的思念。
李娟在冬牧场待了三个多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体验了沙漠深处的牧民生活。也许很多人不能想象,就两家人在冬窝子里,和一群马牛羊骆驼,几只狗猫,过着为了生存的生活。
期间的寂寞只有他们知道,吃过的艰难只有他们清楚。若是让现在的我们去体验几天,恐怕都是难以想象的。可这就是传统的哈萨克牧人生活,多年以来他们如此。有时想想,命运就是这样残酷,生活就是这样不公平。
谁又能改变得了什么。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在哪里,也许就注定了命运怎么样。北方的寒冷,南方的洪涝,山区的贫困,沿海的富饶,从来如此,人人习惯,思维也都固定了。
书里说为了保护生态环境,那年大概是最后一次在沙漠深处生活了。而牧民也会过上定居的日子,从此那些地窝子就不会再有人居住,它们将被永远地遗弃。荒野将变成真正的荒野,寂寞和寒冷永驻大地。
不知道为什么,看完全书后心里有一丝的伤感。心想以后这种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是越来越少了,很多哈萨克要去适应新的生活方式,以前的很多生活场景会成为脑子里的记忆,一去不复返。
外面有零星的灯火。我躺在黑暗的沙发里,看着黑暗的一切。又看完了一本书,而这本书是今年看完的最后一本书。就这么看完,就算过去了么?不知为什么,心里有些不甘。
看完了又算什么,这有什么价值,这能给我带来收益么,这能让生活不那么紧迫么?花费了时间和精力,用了那么多的空闲,只为了翻看完这本书么?
我有点想改变我以前的读书观念了:好读书不求甚解。看完了书,收获总是潜移默化的。匆匆地写一点文字来记录,就算完了事。然后心安理得地去看另外的书。
要有所改变了。我的读书应该在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的同时,也应该有其他收获,而最明显的就是让自己有收益。那么,读完一本书不能就单纯地读完一本书。而是要有价值的输出。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输出自己的东西,从而让别人去看。渐渐地吸引别人,让别人愿意出资去看写的东西。
有人鄙视贾平凹的字画卖钱,可他有了钱就不用为生活发愁,从而能更好地创作。为了文学,用点其他手段去为了更好地实现文学的梦想,这不过分。写东西出来,获得收益也理所应当。
只要是好的,有意义的,那么为何不可呢?要生活,要让平凡的生活继续下去,要给生活增添色彩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