剽悍读书营想法简宝贝

理性不再,娱乐至死

2018-07-24  本文已影响5人  小墨鱼天天很开心

这两天长生公司的疫苗事件占据着各大新闻媒体的头条板块。因为媒体的曝光,举国上下都对此义愤填膺。生命无疑是宝贵的,更何况涉及的乃是幼儿的生命,所以对长生公司的任何讨伐都不为过。

但是当这一切都过去后,也许不用三五个月,一个月足矣作为大众的我们还会关注吗?最多是一些需要注射小孩的父母会关注此事一点,其他人依然回归到终日追求娱乐八卦的生活中。

就目前而言,各大新闻媒体争相报道的不是某某明星的结婚就是某某明星的劈腿,任何一个具有顶级流量的明星哪怕在公共场合打个喷嚏都可能上热搜。有人说这是因为全体媒体人道德素质的下降,只知道追求新闻流量,而不去关注一些民生事件。

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随着印刷术的普及,它极大的拉小了人与人之间的阶级差异。因为有了它,文化传播的成本大大降低,文化再也不是上层社会的专属,平民百姓亦可以通过阅读掌握知识,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

文化通过文字进行传播,所以文字就是一种传递信息的媒介。

文字的诞生就是为了表达意义,表达出存在人们脑中的各种想象共同体,除此之外,它别无用处。既然是文字表达,那它必然遵守一些规则——井然有序且具有逻辑性。当我们习惯阅读文字表达时,思维方式开始变了。因为我们接受信息的形式是文字,在阅读时我们大脑必然是处于理性状态中,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透过铅字知道作者表达的意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理解其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只有这样我们明白自然世界的运转规律。

然而到了19世纪末,当图片出现在报纸上的那一刻,一切都变了。在这之前,报纸上的任何内容都是言之有物,而且你阅读了它们必然会带来改变,不论是思维上的改变还是行动上的执行。

图片的出现使得文字脱离了当时的场景,当我们费劲心思在大西洋下开通了通讯隧道,我们得到的第一个消息确是阿德雷德公主得了百日咳。从这时开始,有的报纸就开始充满了耸人听闻的消息,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量的报纸都开始转变风格,不仅不提供事关当地且具有实用性的信息,而且到处充斥的各种八卦。

为什么?因为我们大众需要,我们喜欢看刺激的标题,我们喜欢看惊耸的新闻,哪怕它们与我们毫无关系,我们也乐于这样。

卡尼尔丹尼曼说过:我们大脑中存在两种系统——系统1和系统2。一种代表直觉,一种代表理性思考,百分之90时间我们都在运用系统1,因为它毫不费力;当我们需要运用系统2进行思考时,它不仅运行速度慢,而且使用时会让我们感觉异常的累。也许这就是我们不愿意思考的根本原因吧。

图片的出现使得我们自然地放弃了之前的阅读模式——充满理性逻辑的模式。我们不仅不需要动脑受累我们还可以刺激我们的感官,何乐而不为呢?紧随其后的电视与电脑的出现更加加剧了这一现象,我们越来越倾向于视觉化得信息,我们享受着一切娱乐化。

大众的需要,媒体人的附和(不附和的媒体基本上都倒闭了,因为没有人会为他们报道的实事新闻买账)。我们已经进入娱乐至死的时代,在这里我们不习惯思考,也不选择去思考。就向赫胥黎在它的《美丽新世界》里写的那样:我们已经不再习惯思考,我们将一切思考都交给媒体,由它们代替我们进行思考。

1985年,一场由全球500多个精英参与的国际会议——旨在消除全球化问题,比如贫穷问题,比如贫富差距过大问题。有人提出一个“奶头乐政策”为了消除人们对于贫富巨大差距的不闹情绪,他主张通过发展两种行业来安慰人们。一种是发展发泄性的产业。包括色情业、赌博业,暴力型影视剧、游戏、体育等等。另一种是发展满足性的产业。就是娱乐节目、明星八卦之类的。有了这两种产业,一般大众的时间就会被挤满。在不久的将来,人们将会失去自主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最终我们会期望媒体为他们进行思考,并作出判断。

细思极恐,也许我们现在已经生活在这个充满“奶头乐”的世界,但我知道这一切都是我们自找的。我们每天花大量的时间关注着八卦娱乐新闻,我们追逐着各种新闻热点。也许只有当一些社会黑暗事件变为热点事件时,我们才会刷一下自己的正义感,然后却又瞬间转移视线追逐其他热点去了。

这样的状态不是新闻媒体塑造的,是我们自己心甘情愿选择的。所以当有一天我们终日追逐的事物所毁灭时,请记住这一切的源头都是我们自己不想思考的结果: 理性不再,娱乐至死。
理性不再,娱乐至死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