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层分化与佛系养娃

2019-01-07  本文已影响0人  乔依的世界

最近看了一篇文章关于孩子的教育要不要“佛系养娃”以及未来的10年即将面临阶层分化,感触颇深。

文章从一本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的书our kids说起,美国现在的教育分层现状,有可能就是我们和我们的孩子十几年后即将面对的明天。细思极恐,国内早在十几年前,自己和同辈兄弟姐妹上学的时候,补课还没有那么盛行,一个孩子能否上大学,大多数凭借孩子自己在公立学校的努力。只能说跟父母的职业多少也有些关系。教师家庭的子女80%以上都能本科毕业并且正常的进入社会白领阶层工作。父亲是大学生,他同事同学的孩子很多还考上了名牌大学,在国家重要机关单位和研究所任职,没有大富大贵,至少小康生活。而工厂工人或者农民的子女,上大学本科的比例上明显不如学历高的父母。

然而这么短短的十几年,国内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行业发展飞速。有非常多的教育产品可以选择,大城市更是增加了许多有丰富教育理念的私立学校。教育意识觉醒并有一定经济支付能力的家长早早让孩子接触编程,奥数,上私立校。而且事实是越有经济能力的家长,越重视孩子的教育。差距拉开的非常之大。

文中举了一个美国的例子,帕特南发现了两所中学(我们称之为A校和B校吧)距离不远,政府投入相当,学生经费差不多,师资水平也难分上下,然而,A校的美国高考SAT成绩常年位于全国前列,B校却常年垫底。学风更是天差地别:A校有一个班,SAT考到2400分满分的学生达到了15个。而那些考了2200分的孩子,有一半都觉得面上无光,申请重考。B校打架、霸凌,甚至吸毒、怀孕都是常事。

原因很简单:两校虽然距离不远,但A校位于富人区,而B校位于穷人区。

在美国,有一个严峻的社会现象——阶级隔离。换句话说,富人只跟富人玩,穷人只能自己玩。大家住同一个城市,但是不在同样的街区,也不在同样的学校。

A校和B校差别如此之大的原因,根本不在于学校本身收到多少政府支持,有多少老师,而是校外资源的不同。A校的老师能够明显感受到来自富人家庭的巨大压力。这些富爸爸们会把望子成龙的压力传导给校方,督促老师悉心教导,因为对他们来说,孩子上大学从来不是可有可无,而是人生必选项。而B校呢,家长缺位,老师不管,校纪松弛,孩子之间难以形成正面影响。说白了,学校档次不同,源于家长的阶层不同。因为这种差异,有志向的穷人为了下一代也会努力想挤进富人区。而留在穷人区的人,则挣扎在一个混乱的环境里。所以,表面上美国穷人也有车开,有肉吃,但他们其实是在阶层阶梯攀爬无望的人。

我们离阶级固化还有多远?

从奋斗即可成功的“美国梦”到阶层固化,其实并没用多久。1959年,帕特南即将高中毕业,那时的美国还是一片机遇的乐土。家乡小镇上,富人、律师、码头工人、餐厅服务员都住在同一条街。居民把所有孩子看作“我们的孩子”。孩子们上着同样的学校,一样得到大人们“去考大学”的鼓励。要是哪家孩子遇到困难,也能在社区内找到援手。

现在小镇的湖岸被开发为别墅,成了富人区,而穷人则慢慢聚集在另外的区域,“我们的孩子”变成了“你的孩子,我的孩子”,再也没了相亲相爱的氛围,两拨人交流渐少。

也就是说,在帕特南从年轻到年老的半个世纪,阶层固化的过程已经完成。

如果从更大的经济背景来看,1959年,美国刚经历二战和三年经济大萧条,富人也好,穷人也罢,都处在重新积累财富的过程中,贫富差距并不大。

这有点像我们刚改革开放那会儿,大家的财富值差不多在同一起跑线上。

帕特南还记得他们班里只有一个富二代,平时也是和大家打成一片,不显山不露水,不搞特殊。有一次,富二代的爸妈请老师到家里吃饭,富二代气得直发火,跟爸妈说,“你们这是让我在全班面前难堪!”

班上的穷孩子,也都不觉得自己穷,甚至很多穷人学生后来比富家子弟还要混得好。

但到了帕特南的下一代,事情就开始变了:

我那一届同学的孩子,并没有取得超越他们父辈的任何教育进步。这就好像曾有一道自动扶梯带着1959届的大多数学生向高处走,但就在我们自己的子女将踏上之际,这扶梯却戛然而止。

而到了现在,差不多就是帕特南的孙辈,决定一个人在教育之路上能走多远主要因素,已不再是成绩,而是家庭出身。

也就是说,差不多三代人的时间,一个原本有着健康阶层流动的社会就能完成阶层固化。

现实中,中国也在进行着贫富差距的急剧分化。首先就是从教育上开始的。北京五道口学区房单价破10万元;有些家长希望孩子“快乐就好”的同时,清华附小的学生已开始试着用大数据研究苏轼;甚至中产内部都出现了教育鄙视链:绝不让娃和没英文名、看喜羊羊的孩子做朋友,也不允许学费五万的幼儿园招收学费三万的学生 ……

发生在遥远美国的事情,其实可能分分钟就在我们下一辈身上应验。

以前我也曾经觉得,中国的课业压力过重,尤其是自己来自高考大省河南,竞争压力极其大。还在自己考上大学以后暗自发誓以后一定不要逼自己的孩子学习。现在想象,那时候父母也没逼我,我只是自己有一颗争强好胜不甘平凡的心。回想当初老家初中毕业辍学打工同学的处境,也莫名的为自己曾经的努力而庆幸。

我还没有孩子,更不敢说自己教育孩子严格他就能多优秀。只是,再也不敢轻易想佛系养娃。

因为他们会去到我们到不了的未来,看见我们不曾梦想过的世界。曾经年少必须努力,未来也不太可能开心就好。反而自己教的非常优秀的一些孩子,学习中也有很多乐趣。不见得只有大人想象的痛苦。关键在于引导的方式和理念。好奇心,同理心,责任心,是我最期望未来的孩子身上有的品质。

我会从自己开始以身作则,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如果有缘,我会对我未来的孩子说,谢谢你选择我和爸爸,共享这一世的酸甜苦辣。你是上天最美的礼物。我一定会珍惜你,爱你,好好培养你!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