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王之乱(04):修罗战场
司马伦被迫服毒自尽之后没过多久时光,晋帝国新一轮的权力划分又再一次地开始了。这次划分的主角是司马冏。
在司马冏起兵之初,列王并没有全部都积极回应,其中河间王司马颙就是其中之一。河间王司马颙非但在司马冏起兵之初没有积极响应,反而是站在了司马冏的对立面,跟他对着干,还杀了司马冏的信使。后来只是司马颙看到了司马伦的败势,不得已之下决定“弃暗投明”。
当司马冏最终成功率领自己的部队进入京城的时候,而司马颙的部队却还在前往京城的路上。直到京城传来司马伦已经服毒自尽,司马冏也成为了帝国执剑人的消息后,司马颙决定率军返回封国。虽然他现在已经选择了司马冏,但是心里还是忌惮这位亲戚会给他带来什么不知道的阴谋伤害。
与司马颙对司马冏不一样态度的另一位藩王,成都王司马颖却可以说是司马冏的坚定盟友。司马颖人长得很漂亮,气质也是十分的好,只可惜中看但不中用,没有什么实际的才能,反倒是对权力十分的热衷。
司马颖有一群不错的智囊团,其才智十分出众。在司马冏入京之后,司马颖的智囊团看到了司马冏肆意妄为,欺君罔上的嚣张气焰之后,已经开始预见到了司马冏的末日情形。于是,这些极其聪明的人立刻就劝说司马颖能够开仓放粮,救济战区的百姓,为自己积累良好的人民群众基础,然后领军回国,静观其变。
曾经一起与司马冏讨伐司马伦的盟友中,河间王司马颙选择没有入京,因为他怕被司马冏给迫害;成都王司马颖却又想打算离京,因为他的智囊团已经预见了司马冏的末日;最后留在京城的就只剩下长沙王司马乂了。
在第一幕的时候,我们曾经说起过这场八王之乱的开幕者:因年轻气盛而成为牺牲品的楚王司马玮。司马玮的同母弟弟就是这个长沙王司马乂。在入京的这一年,司马乂才只有二十五岁。而成都王司马颖,却是司马乂的异母弟,比司马乂又小两岁。
这两位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在给自己先祖皇陵扫墓的时候,相互遇见了。一个是准备离京回国,远离帝国的末日喧嚣;一个是继续留守京城,为守卫祖宗基业而准备尽心尽德。陵园里面风雨飘摇,两位司马后人在目睹着所有司马先人的雕像和满布苔痕的陵墓之时,内心充满了万千忧虑。曾想当年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是何等的风光无限,再如今帝国皇权摇摇欲坠,内外繁琐之事又让人坐立不安。
司马乂看着自己的这位异母弟弟,又想到最近这位弟弟在京城内的口碑也是相当不错,语重心长地跟司马颖说道:“这份祖宗的基业,你一定要好好守护它”。司马颖听后心里也很不是滋味。因为当今天下大权尽在司马冏之手,如今司马乂肯定了司马颖,就是间接否定了司马冏。两人一时之间,语塞无言。
八王里面,只有司马乂是想着办法如何去重铸皇权的尊严和威信,不像其他列王,都想着如何去利用皇权获取自己的权力野心。
在司马冏摄政之初,司马冏对司马乂是颇为警惕的,为此还采取了一些措施让他远离禁军,并且还打算遣返他回到自己的封国。司马乂却选择了继续留在京城。为什么司马乂在明知道有这样的危险和限制之后,还要继续选择留在京城呢?他完全可以返回封国,组织自己的军队,兴兵勤王,做下一个司马冏。可他恰恰不是这样的人。前面也说过,司马乂是八王之中,唯一一个想要维护皇权,保护皇权的藩王。他之所以选择留在京城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为了保护现在的皇帝:司马衷。他担心司马衷可能会遭到司马冏的暗算。
至于司马囧有没有想要谋害司马衷的意思,这就很难确定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司马冏的确有谋逆之心。在他摄政的这段时间里,党同伐异,皇帝权威如同虚设,朝中大小事务必须由他以及他的心腹亲自过问。可谓是一朝权在手。而很多明智或者是只求自保的大臣们在看到司马冏如此欺君罔上之时,都担心自己会跟司马伦的幕僚一样,落得个惨死下场。于是很多大臣都开始逐渐远离帝国的政治中心。其中有一个成语叫:“莼鲈之思”,说的就是西晋年间有一个叫张翰的官员,因为在深秋季节思念家乡的莼菜和鲈鱼,辞官回乡,并慨然长叹在洛阳为官之难。
司马冏的乱政始终还是迎来了一些正直之士的正义之举。其实所谓正义,不也是这场权力斗争的又一个阴谋起点。而这次的起点发起人与河间王司马颙有关。这个人叫李含。
话说司马颙已经回到了自己的封国。而就在太安元年冬天的一个晚上,风尘仆仆的李含骑着一匹累得几乎虚脱的马奔入长安,停在河间王司马颙的府邸前,下马告诉府邸前的卫士,声称自己来自京城,有紧急事务面见司马颙。卫士不敢怠慢,急忙入内通报。司马颙得知此人的到来,知道这件事的严重性,立马召见李含。
对于李含,司马颙并不陌生,因为就在几个月之前,李含还在他的手下任职,只是在平定司马伦之乱过后被司马囧征调到了京城。
李含有一个叫皇甫商的同乡。皇甫商出身士族,而李含却出身寒门。皇甫商之前一直想让李含为自己效力,结果却被心高气傲的李含给拒绝了,颜面受损的皇甫商一气之下,联合地方官对李含进行打击报复,派他去看城门,彼此的怨仇就此结下,这么多年里双方一直耿耿于怀。
皇甫商曾经也是司马颙的手下,只是入京的时间比李含早,当初送皇甫商入京,司马颙还特意设践行酒宴,调解他与李含的矛盾。可是这于事无补,李含入京之后,他们在京城依然势如水火,李含此次孤身来到长安,就是因为担心遭到皇甫商的报复。
而此次李含的到来势必带来了一个看似不怎么可靠的消息:司马囧在洛阳乱政,皇帝司马衷下发密诏,命令河间王司马颙入京勤王。
为什么说这个消息不怎么可靠呢?因为这个里面包含了一个不太可靠的因素:密诏。其实八王动乱演变到现在,无论是谁都知道皇帝密诏基本上已经跟白纸差不多了,没什么用了。所以李含口中所说的密诏到底是真是假完全要看综合力量的大小,对于有实力的藩王而言,有没有密诏已经不是很重要了。
可司马颙也有自己的疑虑。为什么呢?因为自己无论是从密诏的可信度还是从司马家族的血缘远近关系来看,都不是可以出兵勤王的最佳人选。首先司马乂和司马颖都是司马炎的亲儿子,而自己只是司马炎的堂兄弟。两个亲儿子都没有动手,自己又何来起兵之由呢?
但是李含却打消了司马颙的疑虑,因为他早已经给司马颙想好了一条对策:
首先,司马颙应立即与司马颖联合起来,以勤王的名义入京。同时再派人秘密潜入京城,散播司马乂即将造反的消息。
其次,抓住司马囧对司马乂颇为防范的机会,一旦司马乂兵变的消息传开了,司马冏必然会对司马乂下手,而后就可以给他套上迫害皇族血亲的罪名,勤王计划就顺理成章了。
最后,司马颖虽固有声望,但其实只是中看不中用,联合他消灭司马囧之后,就可以考虑把他架空,扶持他为有名无实的摄政,实权则由司马颙把持。
这样的一个计划完美地利用了司马乂,司马颖和司马冏三人的弱点,来了一场全方位的定点打击。可以说是相当完美的一个计划。
司马颙赞同这个很完美的计划,于是便立即开始部署入京的相关事宜,并积极邀请司马颖共商勤王大计,派遣军队向京城挺进,并暗中派人潜入京城,散播司马乂即将发动兵变的消息。一切都是按照计划的第一步在进行中。
前面也说到过,司马颖有一只相当聪明的智囊团。在接到司马颙提议共同勤王这个建议的时候,司马颖的智囊们是极力劝阻,劝他不要参与到这趟浑水中来。无奈司马颖的一腔热血早就在司马乂的鼓励之下沸腾了许久,如今只不过是迎来了一个契机可以迸发这腔热血。于是,司马颖就同意了司马颙的提议,与其共同上京勤王。
司马颖和司马颙拥兵入京的消息传到司马冏耳中。惶恐不安的司马囧立刻与自己的幕僚商讨如何应对这场危机。幕僚们各有各的主见,有的主降,有的主站。司马冏原本是一个头脑机敏,并不是能被人轻易左右的人。可经过这沉湎酒色的这几个月,他的头脑像是被至高无上的权力腐蚀过了一样,开始秀逗了。
可是不管如何应对司马颖和司马颙的军队,首先对于司马冏而言,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消除内忧:司马乂。
是年十二月,司马冏率领自己军队攻入了司马乂的府邸。司马乂这时候只有一百多个士兵,双方力量对比十分悬殊。但是司马乂凭借他从小就练就的高超战斗技能和出色的指挥能力,他成功地击溃了司马冏的突袭。
司马乂知道,京城现在是司马囧的势力范围,而自己的力量非常微弱,和他硬拼是不可能的。可司马乂明知这样的一个实力悬殊会给自己带来灭顶之灾,但是还是没有立刻逃离京城,反而驱车火速前往皇宫,宣称自己有皇帝密诏,密诏指司马囧谋反犯上,命令禁军封锁宫门,而后率领一队禁军人马前去反攻司马囧的府邸。
这场由司马乂发动的政变其实有一个疑问在里面。就是驻守皇宫的军队其实都是禁军,而且司马囧在摄政初期为了防备司马乂,早就把司马乂排除在禁军之外了。那么到现在,禁军为什么会听司马乂的号令呢?
其实禁军在这场八王动乱之中,已经变得越来越风雨飘摇了。原本的一纸诏书在他们看来已经从皇帝权威变成了一张白纸。所以什么所谓的奉诏讨逆完全就是糊弄百姓的。真正的原因却在于司马乂暗中与禁军建立了十分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且司马乂本身也是武将出身,能战能谋,在禁军中相当具有一定的声望。而禁军对于司马冏,其实早就已经失望透顶了。
但由于禁军之中还有很多司马囧的党羽,所以司马乂并不能做到真正的掌控整个禁军,所以在政变当夜,禁军内部还进行了十分惨烈的斗争。皇城内部到处都是炙热的战火纷飞,到处都是不知道从哪落下的乱箭如雨,到处也都是不知道是为什么而献身的哀鸿遍野,这一夜,仿佛让京城从华丽的帝国中心变成了最为恐怖的修罗战场。
战斗直到第二天的拂晓才宣告结束,最终司马冏不敌司马乂和禁军的攻击,落败了。战败的司马囧被带到了皇帝司马衷面前。司马衷反而心中恻隐,想给他留一条活路。可司马乂却怎么能继续忍受这样的一个魔鬼继续祸害宫廷和皇帝权威,于是断然否决皇帝的请求,命令士兵把他带出去斩首,传首三军,并下令屠灭他的党羽,罪大恶极者屠灭三族。
就这样,八王之乱的又一位权力斗争牺牲者诞生了。帝国中心的权力分配再一次地开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