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156:闲聊孩子
和几个家长一起在学校运动会当志愿者,聊起自家的孩子们。发现当妈妈的,都有一个犀利的眼睛,在发现自己孩子的缺点方面。总想让孩子改掉自己的缺点,成为一个完美的人。
有个家长说自己儿子,宁愿憋小便,也不愿在路边随处嘘嘘,必须到卫生间解决内急。例子是春节返沪的高速公路堵车,儿子想小便,妈妈让下车小便,儿子不愿意,说让爸爸挡着也不愿意,最后到了休息区卫生间才解决。妈妈讲起这件事,起初有点怪孩子憋尿,后来讲着讲着她自己说到,在老家看到很多小孩随意大小便,立即感到还是自家孩子好。
小哥貌似也是如此,不愿意在路边小便,但是和几个朋友一起时,若是别人开了个头,他也会跟着小。但若我带他去找吃饭的路上,他是宁愿憋着,也不愿意在路边树丛里小的,除非树丛特别大, 可以遮挡住他。
起初我也是怕小哥憋尿憋出毛病来,就让他内急时在树丛里小,他若不愿意,我就生气,一是怕他憋尿憋出毛病,而是觉得胆子这么小,确切说是觉得他脸皮怎么这么薄,去树丛里小便,又不影响社会公德。
写到“又不影响社会公德”这几个字,看出了自己成人的逻辑是不影响社会公德就好,而没有考虑孩子为什么憋小便到卫生间才肯解决。明明是个好习惯,却被自己“谦虚”地看做脸皮太薄。当然有可能是脸皮薄也是部分原因。
聊起来小哥班级里个子最爱的女孩子,一个妈妈说,那个女孩子个子虽然最矮,但是能力很强,与人打交道都是不卑不亢的,满厉害的。还说女孩子妈妈对待她和弟弟,都是散养的,一吃完饭,一般不让两个孩子在家,把两个孩子赶出去,让他们在小区里找朋友玩。
女孩子妈妈比较骄傲自己散养的方法,觉得自家孩子虽然身高不占优势,但是能力不弱,或气势不矮,和人打交道,沟通水平补足了身高的短板。
想说的是,孩子现在呈现出来的样子,有家庭教育的作用,并且还占比蛮大,但并不是孩子所有的好,都是父母教出来的,有些是孩子天性如此。
一直笃信,孩子的成长是三部分的作用:家庭家长,孩子自己,和学校老师。
上文说的女孩子,或许天性就是擅长沟通,与人打交道,加上妈妈的散养,使长版更长。而不能说成,她妈妈的散养,造就了现在的她的样子。
另外一个妈妈立即补充说,对哦对哦,我对儿子几乎不管的,但儿子却很自律,不爱讲话,对女儿管的很严的,但是女儿却象个男孩子个性,很疯,很爱讲话,很爱说话。人家以为我对儿子管的严,而对女儿放养的呢,没想到恰相反。的确是天性有很大部分作用。
不论自家孩子是什么个性,发现妈妈们都是希望内向的孩子多多外向一点,外向的孩子能稍稍收敛一点,因为妈妈们都是从孩子个性给自己带来的麻烦这个角度来考虑的。
是不太赞成一刀切把孩子分成内向和外向两个维度的,人都是立体的,除了内外向之外,还有宏观还是微观,重结果还是重过程,重物质还是重精神,重计划还是重执行(将才还是帅才),等等。
外向型孩子,爱和人打交道,爱巴拉巴拉地说,家长不用操心孩子的表达,但是孩子爱说话,给家长带来麻烦,家长就希望外向的孩子稍稍收敛点。比如一个妈妈说,带女儿上街时,女儿见一个人,就说“妈妈,我想和人家玩一会”,但有时别人家的孩子不愿意和她女儿玩,所以她也有点伤脑筋,说女儿不要见个小朋友就要上去和人家玩?
内向型孩子,不爱巴拉巴拉地讲,但是内心思考的一点不少。但家里来了客人,家长一般希望孩子外向点,主动和客人打个招呼什么的,表示自家孩子礼貌有教养,自己脸上也有光。
也观察过小哥,在面对客人不愿意打招呼,这点有点内向。但是发现他和小朋友在一起玩时,可一点都不内向,巴拉巴拉地很爱说呢。有点像我,有事不愿意对父母讲,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而愿意对好朋友讲。
不论孩子是哪种个性,孩子都是在动态变化的。从自己和周遭朋友的成长经历看,小时候内向外向看起来差别很大。成人后貌似差别没那么大(不是说成就上,而是说内外向方面),因为大家都已经立足社会。毕竟是成人,该说的话(即使内向)也会说, 不该说的话(即使是外向)也不会说,因为吃过同样的亏。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