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论语》孔子的斋戒和饮食
本文继续品读《论语》第十篇“乡党篇”,本篇主要阐述孔子生活中的言行举止,生活作风。
在上文品读了“孔子的穿着之礼 ”,谈到孔子穿衣搭配的行为礼仪。
孔子比较重视每个不同场合的穿衣风格,包括颜色的搭配。在古代,作为知识分子和官员,在行为举止上和穿着,都有着各式各样的礼仪制度。
而孔子最注重的就是颜色这块,在古代,不同颜色的搭配,表示着某种身份,所以孔子对这点是比较在乎的。
衣着装扮如何体现着一个人的品位和精神情趣。穿衣一定要符合礼仪要求,在不同的场合要穿不同的衣服,还要考虑到自己的身份职业等。
但在新时代的今天,很多事物都没有太多的束缚,人们的选择也相对自由点。所以,在穿着这块,大可不必再有孔子这样的各种约束,但孔子的自律行为,还是值得人们学习的。
继续下章,谈到孔子斋戒。
齐,必有明衣,布。齐必变食,居必迁坐。
齐:这里表达“斋”的意思。明衣:浴衣。
变食:改变日常饮食,比如不能喝酒、不吃葱姜蒜。
迁坐:改变卧室,即从平常居住的地方换到别的地方。
“斋戒沐浴的时候,一定要有浴衣,用布做的。斋戒的时候,一定要改变平常的饮食,居住也一定搬移地方。 ”
这段讲的是当时的斋戒之礼,为祭祀前做的准备。斋戒是祭祀前洁净身心的仪式,以表示自己的恭敬虔诚。
“齐,必有明衣”,说是,斋戒时,要先沐浴,沐浴时要有布做的浴衣,而当时的布是葛布或者麻布,很粗的那种,作为一种明洁的礼仪。
“齐必变食,居必迁坐”,斋戒时,就得先要改变饮食,很多食物是不能吃了,比如葱姜蒜酒这些,对鬼神不敬的食物;然后,还要换卧室,换一个住处,有解释说是不能与妻子同房,也有说是改变坐姿,按照要换衣服、换食谱来看,应该不能与妻子同房,是最好的解释。
所以,这段就是孔子当时经常要在祭祀前做的事情,涨知识了。
继续下章,谈到孔子的饮食。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
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脍:细切的鱼肉。
馇(yì)、愒(ài):都指食物经久而腐臭
馁(něi):鱼腐烂。败:肉腐烂。
食气(xì):饭料,主食。气,同“饩(xì)”,指食物。
脯(fǔ):干肉。
“粮食不嫌舂得精,鱼和肉不嫌切得细。
粮食霉烂发臭,鱼和肉腐烂,都不吃。食物颜色难看,不吃。气味难闻,不吃。
烹调不当,不吃。不到吃饭的时候,不吃。不是按一定方法砍割的肉,不吃。佐料放得不适当,不吃。
席上的肉虽多,但吃的量不超过米面的量。只有酒没有限制,但不喝醉。
从市上买来的肉干和酒,不吃。每餐必须有姜,但也不多吃。 ”
这段是讲孔子吃的食物,看到文中出现的“不食”,就知道孔子很多东西都是不吃的。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是说,主食不一定要精细,肉也不一定要切得很细,精粗皆可以。
然后是,有异味的肉类不吃,就是不新鲜的菜,有馊味的。这里就是说当食物放久了就不吃,这是人人都认可的行为。
还有就是,没做好的不吃,就是半生不熟的菜;不到吃饭时间,不吃,就是吃饭要到点;割肉的方法不正确,不吃,当时的肉不是一片片的,都是一大块的,需要方方正正的,所以割肉的方法不正确,也不吃;酱料没配好也不吃。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饭桌上有很多肉,但不多食,吃的量不能超过米饭;唯有喝酒不限制,可以多喝,但是不喝醉。
“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说是,市场上买的干肉和酒不吃,因为怕不干净,所以要吃自己晒的干肉和自己酿的酒;没有姜蒜也不吃,但不多吃。
这段就是讲孔子的饮食方面,孔子在饮食方面也是很有讲究的,但总体理解下来,这要求也不高。
很多都是现在人平常的要求,过夜的菜不吃,有异味的更不能吃;少在外面吃,不卫生,多自己做饭吃,这些都是现在人对待饮食的基本想法了。
所以,这里可以体现出孔子爱惜生命,注重饮食健康,食物要卫生,特别符合现在人们的观念。
岁月团队第二季征文开始啦,写下你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个他(她)。
详情请点击☞第二季征文:那年,那月,那个他(她)
来简村,怎么少得了会员呢?大熊邀请你开会员啦,满满福利等你领,千万权重为你助力文章。
详情请点击☞简书合伙人大熊之影叫你领取福利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