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Thoughts | 人物访谈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

遗失的人物篇| 华山路的Enson

2015-08-05  本文已影响4371人  钛点在简书

[注:此篇为纯人物篇,美空模式相关请见《访谈|你知道的美空...》]

传说与见面

这算是一次比较微妙的访问。 直到和对方敲定见面时间,我才发现自己对他几乎一无所知。除了他曾经联合创立的一个著名网站,以及微博上那篇回顾性文章——如果只看那篇文章的话,我似乎又已经知道了所有事情。

如果你在生活中从没看过任何娱乐类或时尚类的新闻——这可能需要一点高超的闪避技能——那个叫美空(MOKO)的网站应该不具有任何意义。 但是对那些会看到娱乐八卦的人而言,这个词总是和一种暧昧的氛围联系在一起。尤其是今年初,几位大陆和台湾的明星爆红后, 他们当初在美空的档案以一种黑历史的定义被挖了出来,连带加深了某种心照不宣的暗示。 同样是今年初,当初的联合创始人郭家悦(Enson)建立了自己的微博,写下当年经历,并用“包房化的互联网精英平台”和“互联网高端产品的尝试”来形容那个发明。

作为一个建立过如此知名的社交产品的人,他在微博上出现的似乎特别晚。实际上,在其他网络平台出现得也不多。 我在用关键词搜索时,能找到的只有他在V2EX上的足迹。他在那里最新的一条帖子以寻找“志气相投的你”为中心段为自己的新项目招兵买马,并在帖子里贴上了大量的办公室内景。底下评论里有人在嘲讽美空,有人在力挺,有大概真感兴趣的人表示帖子没讲明新项目具体的事情——这点我完全同意。 他回复了几乎每一条留言,并邀请所有感兴趣的人来信一聊。

那么我细细地看了半小时美空网(虽然据说这个网站已经完全不同)后去见面聊了。出发前打下“如果能见美空创始人你会问什么”这个问题,想了想发给了朋友中离科技圈最远的人。 快走到时收到回复:“哇美空!想不出来“。 于是我收着这个毫无用处的答案拨通了他的电话,并在脑海里想象出一个穿黑色衬衫和紧身裤的人。

华山路的Enson

然而出现的Enson长得特别不像想象中的美空创始人,当然按他的叙述,美空也特别不像众人想象中的美空。这个一身休闲的人领着我进入一栋老洋房,并自豪地说这楼有百年历史所以不会被拆掉。 我一边想着一些很世俗的问题——和房租,地产商,以及防火规范有关的问题——一边跟着踏上这栋百年楼的肋骨部位,作为肋骨的楼梯响起一种微妙的回应。

越过第二层的两扇门,据说其中一扇属于一个意大利人。 然后右拐,就进入了光照明亮的跃层办公室。 他展示了自己常坐的小阁楼,阁楼里的空间基本被里面的一张办公桌,桌上显示屏和几把椅子占据。靠楼梯架上放了一本书,倾斜的天花板上有个天窗。这个阁楼似乎是整个办公室气质的代表——简单,实用,又有一些文艺,或者很多文艺。

我们回到楼下,路过拼在一起的办公桌们和桌上的电脑,文件,麦当劳外卖纸袋,来到窗边桌子坐了下来。 在那之前顺便从冰箱里拿了两罐屈臣氏的苏打水。 在聊了聊这款苏打水在上海的受欢迎度后,我提了能想出来的最适合问题: 新项目是什么? 新项目是一个和时装有关的东西,据他所说,还能让人“从世界各地买到好衣服”。

下一个看上去也挺适合的问题是:和社交有关吗? 和社交有关,他又说,几乎所有需要人之间接触的东西能发展到社交上。“比如Uber”。更适合的例子可能是之前专为乘客们打造了社交功能的Lyft——这个Uber的劲敌近期据说也要进入中国。我们接着聊了聊这类里面想做社交却没有成功的,比如淘宝(他顺便赞扬了下朋友徐易容创立的美丽说)。以及近期国内打算创业的,比如几乎所有年轻人。

作为一个十年前就自发在京沪往返上学创业——并且做出了曾排名百名内的网站——的人,Enson似乎有足够的资历鄙视现在一涌而上的创业者们。他引述了近期一个知名投资人“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创业”的言论,并表示那些冲动出来创业的人明年就要回去找工作,“甚至连工作都找不到”。在旁边办公桌上的程序员小哥——一个从英国休学回来跟他创业的90后——听到后“哈哈”一笑,没有被冒犯的样子。

团伙作案的队伍

休学和辍学的家伙(他的新团队里这两类员工都有)似乎尤得这位当年差点没拿到学位的人的青睐。按他的说法,这些人在很大概率上是和传统的中国程序员不同的人。所谓传统的中国程序员,具体表现在不适应硅谷化环境,“比如办公室里有酒”,甚至还包括不喜欢peer review。

当然peer review这个设置见仁见智,强烈支持和强烈反对的两群人里都有非常出色的程序员——还有他们非常说得过去的理由。但在这里,这个问题似乎变成了某种中国式职场文化的折射——不支持的人,是那群无法在团队里实现良好沟通的人。而能够实现良好沟通的人,按照他在之前的招聘帖里的说法,应该是“志同道合臭味相投”的人,最好还是全端工程师(Full Stack Developer)。

那个看起来非常情怀化的招聘帖用13行字追加了对工程师的具体要求(V2EX的主贴发布后无法编辑),后面跟着的一条追加信息给科幻迷(如果他们凑巧喜欢某两部科幻名著和一个作者)提供了优先权。 怪怪的招聘方式似乎起到了某种双向筛选的作用,至少团队里辍学和休学的海归们都是看到帖子后自动上门的。其中一个正在休假的人之前几个月天天上班,有时会工作到凌晨四点。

他在讲述这些的时候带着一种“这才是好团队”的兴奋,似乎和这个满是闲适气氛的洋房办公室,以及上海本地那些讲究生活的创业者们都格格不入。

当然,郭家悦并不完全属于上海派。他的第一份工作,第一次创业,以及创业所带来的最辉煌的成果都发生在北京。他在那里建立了时尚圈人人想加入的网站,一头雾水地接到了经纬创投的电话————当时连经纬是什么都不知道,被引荐给IDG的合伙人,又在之后为来访的薛蛮子拍了张照(这大概是此处摄影师最意外的任务)。即使在离开美空后他还是选择留在北京,如果不是为了母亲的身体,大概也不会回到上海。

但论家族,他们也不是上海人。爷爷当年从香港到大陆做生意,留下女儿们在港,带上了两个儿子来上海帮手。两兄弟后来就留在此地成家立业,再到孙子辈,似乎就变成了理所当然的上海人。Enson本人倒是非常喜欢香港,去年几乎在那过了半年,并表示相比起来香港非常生活化——这是我第一次从沪港两地的人嘴里听到类似言论。

我们的饮料都喝完了,他带着一种上海人的客气问我再喝点什么。我选了咖啡——很有可能是受之前在帖子上看到的咖啡机的影响。他又客气地表示咖啡这次正好喝完了,酒倒是有。虽然这个替代方案看起来非常突兀,我们还是认真地探讨了一会儿有什么酒。

他又问自己能不能边吃边聊,从桌上那些麦当劳纸袋里拿出了几小时前的午饭。对面的人咬着汉堡,抱怨好不容易选出来的东西怎么这么难吃,幸好——这个词可能用得不对——刚才消失了很久的程序员也没买回什么好吃的东西,正在边郁闷边吞下极其迟来的午餐。当然,迟到的午餐对于这个上班下班都极晚的团队应该是常见的事了。

不装与活在未来

咬汉堡的人刚才回忆了一整段美空往事,尤其是后期团队受窘的故事,然而看起来心情并没有受到多大影响。那段往事情节奇幻,我在听的时候好几次用不合逻辑这个词表示惊讶,然后Enson停下,说了一句非常适合撬下来递给文艺电影里那些在荒郊公路上抽烟的人的台词:“ 这个世界上合乎逻辑的事情本来就是很少的”。

而这样的话只出现了一次,在几小时谈话的大多数时候,他都是那个自己所说的“不装”的人,把脚放在椅子上,用欢快而直率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偶一停顿的间隙催促我继续问下去。在他这面,观点和事件都是自然而然出现的,没有需要深挖的道理,美空接到广告是理所当然的,发生的事情是循序渐进的,人生中唯一一次不知道做什么的瞬间出现在彻底离开美空办公室和在五道口见到徐易容之前。那其他不知道怎么做的时候呢?只有在追女孩子的时候会有这种感觉。 后面的程序员小哥又赞同地“哈哈”一声。

桌上手机第三次响了,他看了一眼直接按掉,“广告”,他说,“肯定是广告”。我们回到手机相关的话题,微信朋友圈。 他说自己极少发朋友圈,真有事想说就直接发给人。那如果是拍了什么照片呢?“也直接发给他/她 看”。 有朋友曾因此不解地问他,他抢在对方称呼自己是古代人前回应:“因为我活在未来”。

未来或许是微信引入Facebook的动态信息(news feed)设计,并开始让朋友圈智能一点之后的事,但在目前,这种直接发送图片和心情给联络人的行为有一种特别的魅力,大概也是Facebook一代会爱上Snapchat的原因之一,这个东西除了阅后即焚的特殊功能外,还给了人在茫茫社交网中直接寻找另一个的理由。

谈话将及尾声,他借出自己的手机让我拍些照放在文章里,同时委婉——坦白说是直接地——表示自己不愿意拍人像照。于是我在楼梯里上上下下,想要找一个具有代表性的镜头,类似标志性的玩偶,摆设,或者墙上的海报。然而没有,这个办公室的每个角落都和其他地方融为一体,无论怎么看,都是一个——特别有文艺气质的——办公室而已。

在艰辛地把照片传完后,我们又提到了刚才谈话里出现的一家叫夏朵的餐厅,这是他在这里的推荐之一(具体推荐菜色包括猪排等)。虽然对我“专业迷路”的声明感到诧异,他还是在送我下楼出门后再次指明了一次往餐厅的路线。我们最后随意聊了聊门口的招牌——那是新项目的名字——后就此告别。

作为后续,我果然还是走错了两个街区,原路返回才找到那家餐厅,并在摆盘精致的下午茶端上来后条件反射地掏手机拍了张照。想起刚才关于社交的对话,又生生克制了把它传到朋友圈的冲动。然而自己也知道这种克制不会持续多久。

身处现实而活在未来,实在是件很难的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