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的转变只在弹指间
曾经面对对方委屈,难受的情绪,不知所措,想要逃离;如今确可以很好的去告诉对方,即使是在地铁上—“慢慢的去看到自己的这种情绪,面对这样的情绪,不要有任何道德的评判......”
这样的改变是潜移默化的,是随着对生活的掌控力的提升而增强的,我想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一种强大的力量在支撑着自己。
即将迈入三十这列,回忆往日,在接近十年的时间里,完成了自我认知—面对—重塑的过程,同时对自己的需求—原则—要或者不要有非常清晰的框架,做到了真正独立而不孤立,身心统一同时也允许自己犯错的过程。想想曾经在必胜客打工时,站在大厅中痛哭;独自一人在成渝两地来回奔波;寄人篱下的小心翼翼;经常在家以泪洗面来宣泄因为得不到母亲关爱的委屈;情感上的强势和霸道;对金钱的失控等等.....我的孤独感和被抛弃的感觉在一些特别的人的身上和事情上被再次启发,然后又被自己一层一层的包裹,形成了坚硬的外壳来保护内心最脆弱和不堪的自己。二十五岁之后开始觉醒,用很多很多的书籍,而后每一次深入的跟母亲的谈话,或者跟傅老师以及阳光(灵魂闺蜜)的沟通总结,就这样一次又一次的,日积月累的构建出了独立的自我,构建出了那个即使身处异地也不害怕的自我,构建出了真正内心强大的自我。我不得不承认,很幸运,因为我有母亲的支持和正确的引导,这是我力量的来源。
如今对于三十而立,有了更清晰的概念,立的不是金钱,而是价值观,处事原则。先完成自我认知,再进入社会角色,才能开始挣钱。我,已经做好迈入三十的行列了,而且期待着四十岁的自己,自我人格的整合后,就要真正的开始进入社会角色了。这个过程花费了我接近十年的时间,虽然很长,也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但是我很幸运,还好在未婚未育的状态下把自己调整到了最好的时刻,花了很多的时间学会了跟自己相处,学会了认识自己。
短暂的进入教育行业后,已经无力吐槽目前教育体制和家庭背景下对下一代的影响了,当然做为超级大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似乎是最好的,学校的教育无法去做一个非常完善的能够激发每个人天性,并根据孩子的天赋定向培养的制度;所以家庭教育再此显得尤其的重要,我们每个人的价值观,世界观,金钱观,两性关系,自我认知等等都是从家庭教育出来的,但是很遗憾的是,目前大部分的家庭都处于精神匮乏,但是物质相对丰富的阶段,这样会造成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孩子的性格分裂很严重。
通常我们会看到一个比较传统的现象——在家庭中,父亲长期缺位(挣钱),母亲在家全职(照顾家庭),由于家庭分工不同,加之女性天生敏感等性格,同时丈夫的无效表达或者爱无能,母亲的不安全感和自我否定的情绪油然而生,自然身边的孩子成了唯一的寄托和宣泄,更要命的是很少有人会在结婚前或者生孩子前去深入讨论下一代的教育问题,包括但是不仅限于:对孩子的到来,我们到底要做哪些准备;需要给孩子怎样的生活环境;是遵从孩子的天性去培养他/她,还是根据家长的一些认知去引导等等,所以会发现,很多的父母在教育的理念上不同,或者有父母的父母插手的家庭,在多个扶养人或者多个不同教育理念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性格分裂很严重,没有根基,俗话说的‘漂泊’的感觉—没有自我,所有的处事标准都是寄托在分裂的价值观上。这样的孩子,我会生出怜悯之心,因为内心的矛盾,以及分裂而滋生出的内疚,自我否定的情绪,孤独,不被需要,不被看到的情绪可能要生吞了他们,要走上自我统一的道路,需要缘分和慧根,还要花费非常多的时间和精力。
很多为人父母的人,认为结婚和生孩子就会改变,就不孤独,就能找到自己了,就有家了,就有安全感了,所以毕业后拼命的找另外一个人来填补内心的空洞,可是殊不知让自己进入了另外一种境地,背负了另外一种生命的责任,完全将思考自我的时间和‘懒得思考‘全部都压在了下一代身上,然后有很多人就如此这样一代一代的循环下去。其实细想,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想想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就知道了这样的循环,只是完成了第二层——安全需求。真正的要完成阶级的跳跃,是需要以家族的视角,花费至少三代人的时间,在当先的时代背景下培养他们——在有下一代之前先完成自我实现和自我认知的这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这才是真正的踩在巨人的肩膀上往上攀爬。
对于我接下来的十年,目标已然明确,视角也非常的清晰,剩下的就是静静的磨砺自己,安安稳稳的把每一步走好,培养耐心和定力就好。
世间孤独分两种,一种是日常细索,一种是生离死别。我们终将独自面对死亡,阴阳相隔,既是孤独的极致,也是孤独的终结,这不难理解。但前一种孤独,更绵长也更不易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