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感受-思考-行动”认知过程(三角)循环

2019-01-16  本文已影响0人  Deepfishes

提要:对“认知过程三角”进行再表述,称之为“认知循环”(feeling-thinking-action cognitive cycle),对它的特征做了更多说明,包括一些例子的分析。

在《认知过程三角》一文阐述了一个简单而基本的认知模型,称为“认知三角”(cognitive triangle),即“感受 - 思考 - 行动”(feeling-thought-action)。它反映认知基本行为的基本过程结构,也是基于大脑的基本智能活动过程特征结构,所以也可称为“智能三角”。在豆瓣上一个关于“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的对话中感到,三角形这个表述给人以强烈的静态结构的暗示,由此启发,对这个模型更恰当的命名,也许是“认知循环”(cognitive cycle)或认知过程循环,智能循环(见图)。这样可以更明确地表达“认知行为的过程结构特征”这一主旨。此外,“思考”一环英文原来用的是 thought,现改为 thinking;前者作为名词更接近“思想”的意思,后者作为动名词更接近“思考”,强调这是一种活动。

认知循环(Cognitive Cycle)

这是一个基本的认知过程模型,揭示了基于大脑的智力活动的重要特征:它由三种基本的认知活动(行为)组成,它们紧密衔接,互相依赖,互相引导,谁也不是绝对的首或尾,它是一个生生不息,至死方休的循环过程。我们没有必要试图或假设它概括所有认知活动的特征,但亦很难否认,它是人类基于大脑的认知活动的相当重要和普遍的特征。实际上,这三种活动(子过程)是一个相当精细的划分,例如,一个“探测”行动,实际上就是按照思考的方法,做出行动(比如看),获得感知(接受视觉信息)的过程。而实际的认知过程或智能演化过程,会由无数的循环组成,并且可能包含大量的分支、递归、嵌套。

值得留意的另一个要点是顺序——即循环的方向:它是顺时针的(见图),即“……感受->思考->行动……”而不是逆时针的“……感受<-思考<-行动……”。这体现了本模型所包含的另一重要原则:思考连接感受与行动。综合而言,这个模型意味着,智能主体的认知(或学习,智能)的典型过程,包含着三种最基本的行为(活动)要素,即感受、思考与行动,它们具有以下基本关系:

  1. 感受提供思考所需数据的来源,感受的结果需要经过思考加以整理运用;
  2. 感受与行动之间要经过思考,思考决定行动或付诸行动;
  3. 行动的结果需通过感受的信息来验证或评估。

相对狭义地理解为认知,可能会导致以获得新知识为终结这样一个判断。从这个角度看,这个循环结构更一般化一些,它是智能活动的基本循环。如前所述,这三种活动并不存在绝对的优先者(尽管我倾向于将感受放在第一位),一个相对独立的循环过程,可能是由这三个要素的任何一个引导的。虽然实际的认知过程是连绵不绝的复杂体系,但可以区别出许多相对独立性的过程或层次,并且新的认知过程,可能由其中任何一环上的原因触发。下面用一些例子对认知循环加以说明。

例 1:感知触发的循环过程

例 2:思考触发的循环过程

例 3:行动触发的循环过程

例 4:一个典型的学习过程

通过这几个例子,可以看到这一循环的普遍性、精细性,和诸如嵌套的特征(在许多环节上,你可以更加仔细地划分出自循环),各环节连接的紧密性等许多方面。此外,这些例子的起点相对较为明显,但也并非截然,这里仍然表现出认知过程的连续性。

另一方面,生物体可以直接基于感官信号做出某些简单的行动,这就是所谓“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不经大脑”的行动,因此,我们说,它不属于智能(或认知)的范畴。脑是物理(生理)独立的器官(包括大脑、小脑都应包括于此,但无疑,这里还可以进一步识别出一些亚层次或亚级别)。条件反射是造成的活动与大脑造成的活动是可以截然隔离的(例如,已截断肢体的条件反射),它是独立于脑的,这个区分相当明确。如果非要说这也是智能,那么它就是比大脑智能低一个层次的“智能”,几乎所有动物都具有的“智能”,叫做“躯体智能”也许很恰当,但这更接近一种隐喻,例如坎农的《躯体的智慧》。也许有人更喜欢宽泛的“智能”定义,但无论如何,与本文讨论的东西并无实质矛盾。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这个认知过程循环模型,有两种不同的理解或运用层次。在宏观理解方面,它对我们的日常工作与学习有指导作用。稍加思考与体验,就不难领会到这一点。而在微观层面上,它体现了一种可能是接近本质的认知元过程。而宏观上,则是一种典型的认知/学习过程。这个地方很微妙。例如:在上述例 4 中,看书索图改为向另一个人提问。大家用语言讨论知鸟的特征。在这个层次上,所谓的“感受”指是什么?当将整个行为过程分解到微观,这里的感受部分是听觉。表面上看,似乎将听觉过程纳入这一认知循环似乎牵强,但进一步看,无论如何,某种感受过程总是不能缺少的——因为必须有“外部信息”的渠道。将这个渠道排除后,就成为“内省”了(留意:本文并没有假设所有类型的认知/思维过程都具有这个循环,但我认为它是一种基本结构)。这里值得进行更多的讨论。

原发:企业工程论坛,2011-10-20,
http://www.ee-forum.org/wp/pub/ty/2011-10-p3007.html

作者印:dcb442


相关阅读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