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袭是病毒(外一篇)
抄袭是病毒(外一篇)
正当大家积极战防“疫”战“疫”时,正当大家为抗“疫”英雄们呐喊点赞时,一个极不相称的事传来——名师胡红梅的抄袭事件被扒了出来,一时霸了屏,一下子辣了人们的眼。
抄袭,在如今已不是新鲜事,相信胡红梅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这些年来,关于抄袭的新闻沸沸扬扬,从小说到电视剧,从学术论文到音乐领域。大家抄得毫不留情,抄得热火朝天。有时,原作没红,剽窃之作却红透了天。有些原作者就是发现了,出于人力物力等原因,也就忍了;有的原作者就是去对簿公堂了,大多时候也是赢了官司输了心情。现在出现了一个相关的热词:融梗。如果你“融”我“融”,大家一起“融”的话,我们的文艺一定不是进步。
我们的教育本是清水涟漪处,结果竟成了浑水深水处,如果我们的老师们抱着抄袭的“病毒”去教学,我们广大的孩子能身心健康吗?
才貌并佳的老师,荣誉等身的名师,如此甚好的一个神坛人物,却成了一个大笑话,如此滑稽地落下幕来,讽刺了谁?被撤离了职务,收回了一切荣誉的胡红梅,还要面对抄袭所带来的后果。树立了多年的典型,訇然倒下来,成了一堆废墟,到底掴了谁的脸?树立了多年的美好形象,狼狈地塌下来,成了一地狼藉,到底翻了谁的车?
第一原创是出书的标准,更是要严格审校的,如此大抄特抄的“书”,审核者去了哪里?成绩与荣誉多少是要匹配的,这样才让人信服佩服折服,频频地颁给一个有“拿来”癖好的名师,如此大的一个评选漏洞,没人发觉发现?这样一样假的“白骨精”,让辛辛苦苦工作在一线的老师们,情何以堪啊?
没有正气的环境,就没有正能量的风气,没有潜规则的“扶持”,就不会出现“野味”通吃的人物。新冠肺炎疫情给了我们极大的沉思警觉,胡红梅所带来“教育病毒”,如果继续扩散传染,不是在外戴戴口罩,在家禁禁足,就能成了的。“讲台是个神圣场所,学为人师行为规范”,否则,长大后的孩子们拿什么匠心去奋斗?拿什么样的知识理念去开启中国制造?那就首先,让我们拿原创的教案去教学,拿高一点的师德去面对我们“八九点钟的太阳“们!
(愿胡红梅接受教训,以此为戒,如果真有才学,会实至名归的。)
疫情里的两件法宝
(一)
“现在呀,要是出门没戴口罩,就像没穿衣服一样。”买菜时,听见两位老人打趣地说。是啊,自新冠肺炎疫情以来,不起眼的小小口罩,成了新宠儿,成了人们出行时的身体和心理的救命草。
那天,我去看父亲,返回时把口罩给忘了,结果,见路人都戴着口罩,感觉自己像个罪人,拖了大家的后腿,便低着头以最快的速度逃回家,一进家门,我对家人说,这个时非常期出门,可以忘了手机钥匙和钱,绝不能忘了戴口罩。
多年前,口罩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是可有可无的东西,若不是有鼻炎之类的疾病,或是工作需要,难得有人乐意戴口罩,要是没事戴个口罩,不是引来异样目光,就是引来熟人们的大堆询问。有了雾霾这一说后,口罩才有机会进入人们生活中,有霾时,就戴戴,霾一过,口罩也就丢一边了。风水轮流转,今年口罩家。没有它,人们不能买菜不能上街,不能上班不能乘车,口罩成了打卡器通行证。
因为口罩,大家排长队买不到时,会焦虑恐慌;因为口罩,有些骗子想发不义之财;因为口罩,有多少哄抬价格的药店被罚关门;因为没戴口罩而被拒绝放行的人,有的发飙有的受处罚。口罩,成了检验一个人道德水准的简便工具。
愿抗“疫”胜利后,口罩是家庭的必备品,愿回归岁月静好的人们,不要忘了口罩的功劳。
(二)
如果没有互联网,各类疫情的相关文件,下达得不会这么快;如果没有互联网,我们的学生们无法用网课照常学习;如果没有互联网,那些疫情新闻图片和视频,不会以海量的视角告诉我们;如果没有互联网,在家禁足的日子,没剧追没游戏玩,不知要单调多少倍。
有人说,是互联网让中国弯道超车。你看,连卖菜的大爷们,都有了自己的二维码。哪国的老人会如此与时俱进呢?你看,国民一起“抖音”,抖出了风采,一起“快手”,快出了喜悦;你看,全民一起发朋友圈,一起晒生活刷存在感。
有人风趣地说,在大街上,连要饭的都要你扫码呢。还有人说,智能手机就像过去拴在狗脖子上的铃铛,时时刻刻告诉朋友和家人你所在的位置。智能手机让互联网来得更猛烈了些。调侃也好,幽默也罢,互联网就像中国人的粮田,上网就是种田打粮了。
互联网是中国硬核,互联网是战“疫”的先进“仪器”,帮我们复工的复工,上学的上学,淘宝的淘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