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打该不该还手?这样做,父母不纠结,孩子不吃亏!

2019-05-28  本文已影响0人  爹妈研究所

我的同事华姐今年三月份刚把小宝送进幼儿园,好不容易花了一个月的时间解决了小宝的入园焦虑,这不,第二大头疼的事情又来了。

前几天华姐去幼儿园接小宝回家的时候,看到小宝正要从滑梯上滑下来,突然被后面一个同龄孩子揪住了头发,原因是小宝比他抢先一步坐上了滑梯,小宝被打愣了,张嘴就大哭起来。“我当时心疼得不得了,可看那个打人的小孩年龄也小,对方家长又不停道歉,只好把小宝抱起来慢慢哄,可心里憋屈得不得了。”华姐说。

这件事在我们办公室被讨论得沸沸扬扬,一提到孩子被打,该不该还手这个问题,大家的观点主要分成两派:

有人说:“为什么要让孩子吃这么大的亏?让孩子打回去啊!”

有人说:“以暴制暴只会让孩子学会用拳头解决问题,还是不要教TA还手好。”

听起来各有各的道理,那究竟是让孩子还手还是不还手呢?我们先来看一个著名的实验。

儿童攻击行为和行为强化

家庭心理学家杰德拉R. 帕特森和李察 A. 利特曼,做了一项儿童攻击行为和行为强化的实验。他们在幼儿园共记录了 2583 次儿童之间的攻击事件(打人、抢玩具等),实验人员记录了这些被打的孩子的应对方法,其中,80%的孩子在被攻击时选择了不反击,而是哭泣或退让;20%的孩子选择了还击。

那些选择还击和不还击的孩子,他们的行为变化,以及导致攻击者的行为变化有以下几种结果:

一、选择不反击的这些孩子,TA们的行为会带来“负强化”的作用,也就是说,TA们下一次遭遇同样的情况时,还是会选择退让。另一方面还会助长攻击者的暴力行为。

二、选择反击的孩子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反击成功的孩子,另一种是反击失败的孩子。

反击成功的孩子,下次遇到同样情况还是会选择打回去,如果一次次反击成功,可能攻击者就不敢再欺负这些孩子了,但是这些孩子有可能会养成用拳头解决事情的习惯。

反击失败的孩子,会遭到更频繁的攻击,这些孩子可能会因为恐惧而再也不敢还手。

上面的实验结果我们不难得出:当孩子被打时选择不还手,这样只会助长攻击者的攻击行为。而且孩子被欺负的次数多了,长大后很可能会会危害心理健康,例如害怕与人相处、常常感到自卑等等。想想看,孩子一旦养成这样的性格,对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会带来多严重的影响?所以,孩子被打时,一定要教TA还手!

你可能会问:那教孩子打回去,不就是在教导TA用暴力解决问题吗?确实,如果家长没有教会孩子用正确的方法保护自己,只是一味鼓励孩子打回去,孩子很可能会产生暴力倾向,甚至造成严重的伤害后果。就像我闺蜜,平时她总是教导孩子:有人打你,你就打回去!直到那件事发生后,闺蜜才意识到,并不是一句简单粗暴的“打回去”就能解决问题。

上周闺蜜带儿子去早教中心上课,儿子因为一块形状比较特别的乐高积木和另一个男孩争抢了起来,男孩见抢不过儿子,就一巴掌打在了儿子脸上,儿子也不示弱,直接用积木砸向了男孩的脸。男孩的眼角被砸出了一点血,闺蜜赶紧上前去制止,幸亏没有伤到眼睛。

如果像我闺蜜一样只是一味告诉孩子要还手,而没有教他正确的还手方法,孩子一旦下手太重,就会容易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所以说,“打回去”也是需要讲究方法的,“打回去”并不是在纵容暴力,而是在用另一种方式减少暴力事件的发生,以及对自我的保护。这一点,家长要对孩子做出正确的教育和指导。

那究竟什么方式的“打回去”才能起到教育作用,而不会导致孩子滥用武力呢?我们可以记住这句话:能喊就喊,喊不过就逃,能逃就逃(向大人告状),逃不了再打(势均力敌的情况下)。比如我就是经常用以下的方式教导我的孩子的。

直视对方的眼睛,大声告诉TA:打人是不对的,你再欺负我,我就打你了!

告诉孩子,如果被打了,可以尝试用语言警告对方。例如让孩子直视对方的眼睛,大声对TA喊一句:打人是不对的,你再欺负我,我就打你了!这时候打人的孩子在气势上就会显得弱势,TA会觉得你不是一个好欺负的人,下次就不敢再打人了。

选择适当的时机逃离,并寻求大人的帮助

如果语言警告不能制止对方打人的行为,告诉孩子,首先一定要保护好自己,例如不要让对方打到眼睛、肚子等重要部位,接着找一个恰当的时机逃离,并寻求大人的帮助,可以找爸爸妈妈或者老师。

抓住对方的耳朵,直到TA放手为止

中国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教授在做客《开讲啦》节目时,曾被问及到“孩子被打,该不该还手”这个问题,李教授的回答是:肯定要打回去,例如可以抓住对方的耳朵,或者双手推开对方,直到对方不敢再下手为止。不过“打回去”这种方法应该是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使用,如果对方又高大又野蛮,这个时候千万不要让孩子硬碰硬,找家长和老师解决问题才是正确的选择。

你以为只是跟孩子讲道理就够了吗?错了,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认为,7岁前的孩子以具象思维为主。也就是说,这个阶段的孩子主要凭借动作、事物的具体形象进行思考,孩子的生活经验及各种事物在头脑中的印象,直接影响他对事物的理解。所以只是平时口头上的教导是不够的,还要跟孩子玩被打时如何反击的游戏,游戏里具体的、形象的被打和反击的场景,能让孩子快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反击方法。

今天,我们三省游戏育儿法专家团队专门为您和孩子,设计了三款教孩子被打时如何反击的小游戏,通过玩游戏的方式,孩子分分钟钟就能把这些大道理牢记在心里。

游戏一、我是小勇士

游戏功效:反应力、语言表达、锻炼腿部肌肉

游戏说明:

1、选择一个空旷的场地。

2、家长追着孩子跑,一边伸手拍孩子的身体。

3、如果孩子将要被拍到身体时,可以立即说出任意一句“阻止打人”的口令,例如“不许打人”、“打人不对”、“再打我就打你”等等这样的话来震慑对方。

4、家长听到这些话语时,就要立马定住身体,停止对孩子的“追打”。

5、如果孩子说不出对应的话语而被拍到身体,则游戏失败。

游戏TIips:

1、游戏开始前,家长可以先引导孩子说出一些“阻止打人”的口令,接着让孩子配合着口令将眼神也示意出来,例如一边喊口令一边睁大眼睛盯着对方。告诉孩子如果下次有人要打TA,就将这些方法用上,只要气场够坚定,对方就不会轻易动手。

2、场地一定要空旷且安全,以免孩子在游戏时受伤。另外家长在“追打”孩子时,可以适当地放慢速度,给孩子一个思考口令的时间。

游戏二、躲避球

游戏功效:反应力、身体协调

游戏说明:

1、在空地上画一个圆圈。

2、孩子站在圆圈内,家长站在圆圈外的一米处,向孩子不断扔乒乓球。

3、孩子站在圆圈内快速躲避乒乓球。

4、一分钟内,如果孩子身体的任意部位被乒乓球击中,或双脚离开圆圈,则游戏失败。

游戏Tips:

1、如果家里没有足够多的乒乓球,可以用纸团代替,切忌使用威力过大的球类,以免伤到孩子。家长在扔球时也要掌握好方向和力度,尽量避开孩子的眼睛和肚子等重要部位。

2、家长扔球的速度可以由慢到快,以此锻炼孩子身手敏捷,渐渐地孩子在游戏中就能学会躲避危险,下次被欺负时,就懂得如何保护自己了。

有些家长会问,玩这几个游戏,不会反而让孩子产生暴力倾向吗?当然不会,我们和孩子玩这几个游戏,本意是培养孩子坚强的毅力,让孩子学会如何去应付生活中的突发事件。例如通过玩“躲避球”这个游戏,下次孩子被欺负时,TA就懂得用什么姿势来保护自己。

解决了孩子被打这一问题后,其实,还有另一部分家长愁的事却恰恰相反,那就是:孩子总是打人,该怎么办?这类孩子经常有以下表现:抢不过玩具时,打小朋友;需求得不到满足时,打大人;甚至有时候一言不合就出手,把对方打得稀里糊涂的。

面对家里的这个小小“暴力分子”,你是不是常常头疼不已?别担心,试试我们三省游戏育儿法专家团设计的这款“小刺猬来跳舞”的小游戏,通过玩游戏,帮助孩子理解人与人之间需要保持距离,从而减少与TA人发生肢体冲突。

小刺猬来跳舞

游戏功效:社会交往、身体协调

游戏说明:

1、在地上画一个大圆圈。

2、和孩子一起扮演刺猬,站在圆圈里面。

3、接着开始播放音乐,随着音乐的节奏,一起在圆圈内跳动起来。

4、过程中两只刺猬要保持距离,不能碰到对方身体的任何部位,否则两人都会被刺痛。

游戏tips:

1、你还可以这样给游戏增加难度,例如故意接近孩子的身体,假装要去刺痛TA,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正面临危险,鼓励孩子尝试用各种方法躲避你的“攻击”,让爱打人的孩子意识到,原来被别人“攻击”的感觉很不好受。

不管孩子是被人打,还是爱打人,有了三省游戏育儿法,再大的育儿难题在这里都能找到解决方法!但是,您要记住哦,我们三省游戏育儿法教的不是孩子,而是您!只有您真正学会了三省游戏的育儿法后,才能通过三省游戏育儿法中的方法去教育孩子,去解决育儿中的难题。

今天我们三省游戏育儿法专家团还有1个关于孩子被打时,如何反击的游戏等您来领取哟!想要获取更多与反击相关的游戏?直接于文章底部评论:反击,即可获取哦!

什么是三省游戏育儿法?

三省游戏育儿法,以心理学巨擘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为基础,在儿童早教大家蒙特梭利顺应儿童敏感期发育的理论前提下,主张以不同的游戏方式来进行儿童早期教育。三省游戏育儿法利用孩子喜欢游戏的天性,通过专业性测试+针对性育儿游戏,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宝宝的各项能力,激发他们的潜能,让家长不用吼、不用骂、更不用打,就能教出每个家长所期待的好孩子。


文章  |  爹妈研究所

编辑  |  爹妈研究所

图片  |  来源于网络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