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4-56|知者不言

2023-07-02  本文已影响0人  JIE制

不太确定这件事好还是不好,但事情已经真实发生了。

这件事情是,失去了在群里发言接话的欲望。

我尝试过,但是失败了。我也在想,是过于高冷,不能兼容吗,我要不要改一改。不是说智者可以和任何人沟通,为什么我不能。

无数次带着愧疚和再试试的心态打开群,看看内容又再次默默关闭,实在接不上话。

话说,曾经可是被车打了标签,群里的氛围组,接话接到很猥琐的那种。

也许是另一种均值回归,以前话太多也说不准。

但网络就是这样,给你一个角度的鸡汤喝一口,就必定还有另一个角度。知者不言。人越成长会发现,身边的朋友越来越少。

虽然不觉得自己“知”也并不觉得有多大成长,但愿意开口说和愿意争论辩解的真的是不多了。意见不同,您对您有理,我借过行不行。这种还算好,只是意见不一,频道不同。遇上以前我也曾经秉持过现在完全不认同的观点,就只能彻底缄默。我知道对方的问题在哪里,因为我也这样深信不疑过。但我也知道没人能说服得了他,因为我穿越回去也说服不了自己。

无知之盾只能从内打破,外面是攻不进来的,放下无知之盾的自己也说服不了举着盾牌的从前的自己。

所以,知者不言。不是不能言,而是言了也没用。

言者不知。强调自己观点的,急于说服他人的,其实是自己并没有想清楚。这种,倒是真的应该言,因为不言,怎么能让别人知道你的无知呢,自己的无知也需要自己不断复盘和梳理然后才能打破吧。

都说人与人最好的关系是舒服。怎么才能真正舒服,成年人只筛选,不教化。老子说的比较全面而具体: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

故为天下贵。

无知之盾的鄙视链里,都有自己的位置,我看不惯的也不过就是我看不惯的那一点点,自然还有我需要放下的,而下一个箱盒里,还有面对无知的我笑而不语,知者不言的人。

所以,人与人之间,还是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就好了吧。


道德经-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注解】
真正懂得“道”的统治者是不会随意发出号令的,而那些经常对百姓发号施令的统治者,必然是不明白“顺其自然”的道理。

挫伤人们的锐气,调解人们之间的纠纷,让人们的思维和行为能够与世俗合为一体,这就是所谓的“玄妙的大同世界”。

因此,既不能因为了解他而投其所好,也不能因为了解他而故意疏远他;既不能因为了解而利用对方,也不能因为了解而伤害对方;既不能因为了解而吹捧对方,也不能因为了解而贬低对方。做到这些,就会成为被天下人尊重的帝王。

其实,这一章的理论放在现实生活中非常容易理解,人们往往在不太清楚一件事情的时候,才会跟别人讨论这件事情,其实是在到处求证。而那些真正了解一切的人,往往不会发表任何评论和疑问。另一方面,人们在了解了事情之后,总是根据自己的立场决定和对方的关系,这同样违反了“道”的自然和公平,保持无为中正之心才是正确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