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物理数学生物脑科学基础原理研究▪性▪学习读书

《资本论》解码:马克思用了3种思维揭示了经济运动规律

2017-04-04  本文已影响142人  倒掉杯中水

在全球化的今天,世界作为一个整体发展,东西方文化互相交融,互相影响,拥有全球化的思维和认知,正成为一个人发展不受限的标配。

**而在当今全世界的人类文化中,西方文化最深远影响的主要来自四个方面:达尔文的《进化论》、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学、马克思的《资本论》的思想和凯恩斯的经济学。 **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马克思的《资本论》思想,经济学规律作为社会重要底层规律之一,掌握它是很重要的。马克思的学说揭示了真理,但并没有结束真理,我们要用辩证的思维来看待它的发展,但首先是要真正理解它的生命力的内涵,从而使用它的应用价值。

一、马克思用三种思维揭示了经济运动的底层规律

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正是以英国为发源地的资本主义经济逐步壮大发展时期。

马克思是一位哲学科学家,哲学家擅长辩证思维(一分为二的思维),科学家擅长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所以作为哲学科学家,马克思特别擅长研究。马克思研究经济规律善于用逻辑、抽象和辩证融合的方法。所以,《资本论》这本书逻辑性非常的强,理解它并不难。我们首先要抛开马克思作为无产阶级代表的思维,直接把握他对经济规律本身的揭示。

马克思是怎么揭示出经济运动规律的呢?首先,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主要表现为财富的的创造和增值。

什么是财富的表现形式呢,是大量的商品堆积,单个商品就是财富的元素形式。所以马克思从研究商品开始。(用到了逻辑思维)

每一个有用的物,如铁、纸等都可一分为二,从质和量两个角度进行考察。(用到了一分为二的辩证思维)

商品具有满足人们不同需要的使用价值(质),商品又可以进行交换,就是互相通过对方来表现自己的交换价值(量),比如1件上衣=10码麻布。1件上衣通过10码麻布来表现自己的交换价值。这样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可以互相交换,上衣,麻布,小麦,绸缎等等所有商品都可以交换。

但是不同的商品如果按照这样换算,交换起来太麻烦了。那么既然1件上衣=10码麻布,隐藏在等式两边一定有一个共同的第三方。

这个第三方是什么呢?马克思撇开了使用价值(不同商品有不同使用价值),商品体就剩下一个属性:劳动产品。(用到了抽象思维)

不同使用价值背后是不同的劳动,把使用价值抽去之后,也就是把不同的属性的劳动抽去剩下的就是抽象的人类无差别的劳动,这种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结晶就是价值。(用到了抽象思维)

也就是说1件上衣和10码麻布的价值是一样的,互为等价物,都凝结了无差别的等量人类劳动。好了,那么商品就可以用第三方,即价值量来衡量了。

那么,商品身上的价值量用什么来衡量呢?用劳动量衡量。劳动量用什么衡量?劳动量用劳动时间衡量,比如用小时、日等。而且要用平均劳动时间或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即在现有正常条件下,劳动熟练程度、劳动强度下创造某种使用价值的时间,即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商品价值量。(用到了逻辑思维)

上衣和一定比例的麻布以及其他比例的任何商品都具有相同的价值量,这个时候只需要把某一较贵重的贵金属比如金,作为一般价值量,一般等价物(交换的中介),那么作为一般等价物的金(本身是商品)就成了货币。货币是商品的价值形式。后来的纸币又是金或货币的符号。

货币的最初功能是交换的中介。作为普通劳动者要得到不同的商品,他必须先把自己手中的商品卖出去,换成货币,然后再用货币购买其他商品。(商品流通的形式是:商品—货币—商品,即W—G—W)

货币到了资本家手里就变成了资本。作为资本家,他的唯一动机就是获得超额利润。资本家的模式是:G—W—G1。资本家先利用货币买来W,即生产资料和工人的劳动力,通过生产资料(本身已经是凝结了劳动的商品)和工人的劳动加在劳动对象上面,进而生产出新商品,最后再把新商品卖掉获得货币。新商品价值由原来凝结在生产资料上的价值和工人加在劳动对象上劳动价值组成。

马克思提出劳动力也是一种商品。劳动力是劳动力所有者拥有的一种具有使用价值的商品。活的个人要维持自己,需要有一定量的生活资料,因此,生产劳动力这个商品的劳动时间,可以理解为生产这些生活资料所必要的劳动时间。或者说劳动力的价值,就是维持劳动力占有者所必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我们每天干几个小时就可以维持自己了呢?假定6个小时就够了,但资本家通过预付工资的形式付钱购买的却是你一天的劳动力。也就是说你超过6个小时以外时间所创造的财富都被资本家拿走了。这维持生存所必需的6小时以外的时间创造的被资本家拿走的价值,马克思叫它剩余价值。

所以我们知道了,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得剩余价值,想办法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这就是马克思揭示的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

二、科学技术带来超额剩余价值,经济发展最佳模式是均衡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电子计算机、数控机床等自动化装置在生产中得到比较普遍的应用,机器大工业发展到自动化阶段。生产自动化的主要表现:一是工业机器人的开发和利用,用机器操纵机器,代替了工人大量的体力劳动和部分的脑力劳动;二是自动化生产线的广泛使用,直接从事生产操作的工人大大减少,甚至出现了少数的所谓“无人工厂”。

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只是意味着剩余价值生产所使用的生产工具更加先进了,不论是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还是“无人工厂”,它们在本质上依然是物化劳动或不变资本的实物形式。它们的价值是在工人生产它们的过程形成的,在它们参加产品的生产时,只是把原有的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而不创造新价值,更不能创造剩余价值。 生产自动化条件下,直接从事生产劳动的工人相对减少,而从事科研、设计、技术和管理劳动的人员日益增加,“总体工人”中的脑力劳动的比重不断增大,劳动的复杂程度和强度日益提高,从而成为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种劳动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马克思提出了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来解释上述现象。延长工作日而产生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主要是体力上的,这个不难理解。相对剩余价值,即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原来你要工作6个小时才能维持自己,现在只要4个小时就够了,但是你一天的工作时长不变,这又多出2个小时创造新的剩余价值。随着科学、技术、知识的迅速发展,无产阶级组织的壮大,资产阶级逐步地主要通过相对剩余价值剥削无产阶级。

总之,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自动化是人类社会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晶,它的普遍采用会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资本家全体获得比过去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是资本家获取高额剩余价值的手段,而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仍然是这种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马克思说,资产阶级终将会被无产阶级消灭,最后实现共产主义,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迟早会爆发出来,是不是 会因为资本主义矛盾爆发引发将来第四次世界大战我们不知道。但是不管什么经济体制国家,广义上来讲,未来社会分工会的职业种类会越来越多,如果没有多生产出来的价值,国家机构,公共民生基础设施建设,科教文卫靠什么来支撑,假如没有私有制,如果人人都平均了,社会经济还会发展吗?所以,最好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均衡多种模式。

社会主义,准确的说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即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私有制经济为重要组成部分的经济策略,在我看来至少目前是相对完善具有优势的经济制度。我们允许私营经济的存在(我们有大众创业,严万众创新),国家则可以在战略层面发展国有经济,或者讲国家经济(我们有一带一路,自贸区,经济特区,试验区等等,太多的工具了),我们避免了西方一遇到经济发展停滞就在那争论不休,要么利用宏观经济学原理只注重国家干预,利用微观经济学原理只注重市场经济自由发展。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