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澄:定义一个重要概念——维度-03
本文接上文:
本文是“三观体系-世界观”系列的一部分。前文谈过了维度的定义、维度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变化、升维和降维的定义,今天,我们来继续聊维度的问题,谈谈高维和低维以及思维。
有小伙伴在留言区问我:“ 为什么要写这么稀奇古怪的文章啊,即便弄清楚维度又能怎么样呢? ”我觉得这个问题很好,我简单解释一下:
-
站在世界观的角度来看,我的日更文章,只是投影、只是个结果;
-
如果想要弄清楚投影,必须要去投射端看看,我在前天的文章中已经让大家猜了;
-
我的使命是“引领职场青年持续高效能成长”,我的一切行为都必然围绕着这个使命展开;
-
我有很多决策原则,都是围绕着高价值、高成功概率而展开的;
综上,看不懂投影里我的文章聊得是什么,并不代表它稀奇古怪,我正在构建高维中,预计要半年的时间,等我构建完成我们再来看这个高维有怎样的力量吧?
当然,空说不练假把式,给你上一张图:
随着文章的不断书写,这个结构就会不断地成型,这张脑图就会不断长大,那个时候,你还会害怕单点的竞争么?
下面,来跟我做这样的操作: 长按并识别下方二维码,通过微信打开,点击右上角三个点的按钮,将其收藏到你的微信里。 完成后再看今天的内容。
排版的时候,发现竟然写了7600字,高维降维太可怕了,接下来是元旦佳节,我的年目标课的小伙伴的问题还没有消化完,为了不给大家添堵,我将本文分成三份发布。
此外,今天得到宁琳的反馈,我发现第二篇有的逻辑是有问题的,第二篇内容很有可能要重新写,我都在元旦假期里完成吧,接下来,7700字的文章将分成03、04、05发布,而02篇我会在05篇发完后再重新改写的。
1
你遇没遇到这样的情况:你给自己的爸妈说了互联网上最近发生的事情,你兴致勃勃,但是他们却没有听懂;你去参加了一个全新领域的学习,无论分享者怎么说、怎么举例子,你就是弄不清楚它在干什么?
我们是生活在三维空间的生物,在我们的世界中有一个叫做“高度”的概念,但是,我们假想一下,如果我们都是二维世界的生物会怎么样?
你一定要克制自己的想象力,现在的你并没有高度的概念,我们在二维世界相遇了,我们两个见面打招呼。想想看,你是不是只能看到我的轮廓(甚至只是一部分的轮廓)?我们的轮廓对于彼此来说,是不是只是一条线而已呢?
现在,我们再回到三维空间来,你(3D小人)看着二维世界的“易仁永澄”和“你”:
当你从二维世界恢复成为三维生物,本质上是多了维度,并且这个维度的质量也很高。 你看二维世界的生物,不仅可以看到他们的轮廓,更重要的是:你可以看到他们的内部构成。
这意味着什么?你想想看。
我们不要停下我们的思考过程,现在假如你成为一个四维生物,如果你看三维生物会怎么样呢?
请刘欣慈给你答案吧,强烈建议你阅读这个链接的内容:http://www.luoxia.com/santi/26762.htm(扫描下方二维码也可以查看)。看看那个叫做迪奥伦娜的妓女,在她说出“ 对我来说,那都是打开的 ”这句话时候的力量,然后看她是如何把人的大脑拿出来还完好无损,看她是如何在四维碎片里降维打击三维世界的吧。
2
升维和降维的差别,自然引出了“高和低”的区分,也必然产生高维和低维之说。
在讨论高维、低维之前,我们还是对关键概念进行重新声明吧:高维和低维的差别,并不仅仅指的是数量多少、质量高低的差别,而是高维更加接近于本质,高维的解释效率更高。后续的讨论,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
接下来,我要从极高的抽象高度介绍一下高维和低维的一些特点,主要有以下5条。用世界观来看,这5条内容都是高维的表述,务必要牢记,而牢记的方式就是降维到低维,到你的具体实践中,拿一个个实际案例去对应、去解释。一起来看这5条内容:
-
高维和低维是相对概念,更高的维度抽象级别更高;
-
高维信息的信息量大,放在同样信息容器中,高维信息密度高;
-
高维拥有更多的投射可能,可以衍生更多的范畴;
-
低维是高维的切片、实例;
-
高维如果在低维展开则导致低维在度量上无限扩张。
我们来看具体的解释。
P1:高维和低维是相对概念,更高的维度抽象级别更高。 高和低本来就是价值判断,而不是标准判断,所以,它必然是相对不同的主体的(也就是,不同人判断高维和低维是不同的)。千万不要因为自以为的站在高维而去鄙视其他低维的人,在多层投射里,你无法判断对方的投射端究竟在哪个投射层,所以,不要傲慢、不要傲慢、不要傲慢(这个内容,我未来还要再谈)。
我们先找一个最底层,就是实实在在发生的事情。通过映射的方法(话术:这件事是什么?)将事件不断剥离实像、抽离本质,就是不断去往高维的方法。每一个层次的抽象,就去往了更高的维度。
我们来说说留言的问题。很多伙伴已经发现了这个系列文章的价值了,所以,大家就会自然认同“读者群”的价值,而读者群的加入门槛是10篇上墙精选,于是,大家都在6:30抓紧看文章并留言,9点不到精选留言就满了。于是,不能上墙就成了一个问题,后台有人感到沮丧(没被选上)、有人感觉失落(没被搭理)、有人感觉到愤怒(没被尊重),还有的人为了留言,就会随意写点东西扔上来就好了。来看看这个逻辑链条:
明明最开始是为了“价值”而来的,但是,在外部刺激(有读者群)下,整个目的变化了。根据黄金思维圈,目的变化则判断标准就会变化,所以,就会出现随意留言、中签了就开心地要死、没有上榜就难过郁闷甚至放弃。
不要怪政策的问题,为什么在同样的政策下大家的表现是不同的呢?比如看看宁琳就会画这样的图:
还有梓桐会绘制出手绘示意图,马琦博士会把感受都整理到简书上、然后只来发布一小部分,胡兔兔会将内容做成流程图来更好理解,Loren会把内容抄写成笔记、随身携带查看……关键的问题就是:你究竟追寻什么价值?
不过,想想看,确实也有政策的问题,我要重新调整一下政策:
-
请用你擅长的方式将文章进行理解;
-
建议使用以下结构理解文章: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每天一个知识点(每天只从文章中学走一个知识点),然后对这个知识点进行提问和回答;关联自己的生活,举出三个自己生活中实际遇到的例子;提炼一个智慧,让这个智慧可以应用在未来。
-
请将你的相关内容进行整理,每天发布成一个短篇小内容,当积累了10条你自己认为特别有价值的内容时,发给我向我申请,之后,我会带你来我的读者群。
-
留言区精选上榜多的伙伴,优先加入读者群。
当然,你也不一定非要采用文章的形式,用其他的方式也是可以的,比如说像宁琳的理解结构图等。记住还是那个问题:现在做的这件事情,真正的价值在哪里?
我在读者群里等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