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界:灵性的觉醒》
听到书名,你可能会好奇:什么是新世界?这个新世界还涉及到灵性和觉醒,是不是讲些神神秘秘的东西?。
其实,灵性这个事没那么神秘。灵性,就像顿悟一样,指的是你突然想通了一些事情,领悟了一些道理,都可以视为一种觉醒。
那觉醒之后的新世界,说的又是什么呢?在作者看来,有了觉醒后,我们就能摆脱生活中的痛苦,更加了解自己。
随着全人类觉醒的到来,在现有生活的基础之上,将会出现一个新世界——那就是我们所有人,都可以获得自由平和的内心世界。
听起来,是不是还是觉得有些抽象?对于初次接触灵性书籍的人来说,这可能是一个全新的领域。
接下来,我会尽可能用简单明白的语言解读这本书,让你能够感受到灵性世界的魅力。
先来介绍一下本书作者埃克哈特·托利,他曾经在剑桥大学担任研究员和导师,代表作《当下的力量》被誉为这个时代最有影响力的心灵启迪之书 。
而《新世界》这本书就是继《当下的力量》之后,这位西方精神导师的又一力作!
我们之前解读过《当下的力量》, 你可能问了,它和这次要解读的《新世界》有什么联系呢?
简单来说,《当下的力量》教会我们活在当下,不沉溺于过去的思维限制,拥有对现实的觉察力。
而《新世界》这本书,侧重于从意识和无意识的角度,帮助我们看到自己痛苦的内在根源,从而从痛苦中破茧而出,做到意识的觉醒。
可以说,做到了意识的觉醒,那么活在当下就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接下来,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为你介绍本书的精华内容:
首先,你会了解到关于灵性的两个关键词“小我”和“角色扮演”,这会帮助你更好地理解人类痛苦的根源到底是什么,也会帮助你加深对自我的认知。
然后,你会了解到,想要破除痛苦,就需要通过“临在之光”,关注当下,从而实现意识的觉醒,获得真正的心灵成长。
最后,我会介绍到一个非常重要的灵修方法:消除时间法,帮助你更加接近心灵的自由,获得内心的自在平和。
01人类痛苦的根源,来自“小我”和“角色扮演”
首先我们来看看“小我”说的是什么,它和痛苦有什么关系。
如果我问你,你是谁呀,你会怎么回答呢?想想我们做自我介绍的时候,会说,我叫什么名字,做什么工作,现在多大了等等。
这些说的是你的性别、年龄,工作、身份。
是我们对自己下的定义,也是我们给自己列的一个个标签。
再进一步,你可能还会介绍自己的喜好,个人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听到这里,我们可以思考一个问题,这些描述能概括你这个人的全部吗?换句话说,能概括你的本质吗?
本质是永恒的状态,是不随时间、环境而改变的东西。而这些描述,只能概括你一时的状态。
比如,你现在的身份是女儿,是妻子,可能两三年之后,就变成了一位母亲。
现在,你是一个打工者,过了几年之后,你选择创业,成为了一个创业者。
想想看,如果少了其中几个头衔或者身份,你就不是自己了吗?当没有任何外在的身份让你认同的时候,你是谁呢?
而大部分人,在日常生活中,早已经习惯了这种身份认同,认为这些身份、头衔都是“我的”一部分,代表了“我的“存在。万一哪天,失去了这些,就会非常痛苦。
我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有些人热衷买名牌,甚至超出自己的经济能力,负债也要买。
表面上来,可能是喜欢奢侈品,或者虚荣心作祟。实质是什么呢?是Ta在买一个身份认同。
似乎拥有了这件名贵的东西,整个人也会变得独特,变得尊贵。如果不买品牌,Ta就会觉得自己特别没存在感,。
你看,当你让这些给你自我感的东西,掌控了自己的全部心灵和思考时, “小我”的状态就出来了。
所以说,理解“小我”,最重要的一个关键词就是“认同”,把外在的物质、自己的想法、情绪,都认为是自我的一部分。
而这些,远远不能概括一个人的本质是什么。
说到这里,你可能发现了,认同最基本的层次就是物质认同。也就是说借由与一个物件产生关联,来强化一个人的身份认同。
比如,一个孩子因为玩具被夺走而痛哭,因为他认同了这个玩具是他的。
当"我的"玩具坏了或是被拿走了,强烈的痛苦就产生了。
或许这个玩具很普通,并不是孩子最喜欢的一个,但因为这个玩具是“我的”,它就变成了自我感的一部分。
在孩子长大后,玩具就变成了车子、房子、金钱等等,这些代表了一个人的财富和社会地位。
一旦没有这些,就会非常痛苦,觉得自己毫无价值。
除了物质上的认同,人还有情绪和思想上的认同。
情绪认同指的是,无意识地陷入在情绪中。你根本没意识到自己在生气、在焦虑等等,因为那个时候的情绪,已经完全控制了你整个人。
思想认同,就是脑袋里的想法一刻都得不到停歇,总是活在过去和未来,没有办法安住在当下。
比如你会认为,我活着就是为了孩子们好。我是个强势的人等等。我拥有这些思想,而它们就代表了“我的”存在。
发现了没有?“小我”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把"拥有"等于"存在":我拥有越多,才越有存在感,才能出类拔萃。
所以,小我总是"需要更多",甚至超越了实际的需要。欲望变得越来越多,似乎永远得不到满足。
而这种心理上"需要更多"的需求,就变成了一种“匮乏”的感觉。
这种匮乏感还会转移到身体的层面。
比如说暴食症的患者常常故意让自己呕吐,以便能够继续吃,其实饿的是他们的心智,不是身体。
我们继续来分析“小我”的运作模式。现在我们知道了,“小我”总是想拥有很多,那么它会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满足自己的需求呢?
这就需要说到另一个概念“角色扮演”了。“小我”会狡猾地扮演一些角色,去满足自己在物质、权力感、优越感等等方面的需求。
你也许会觉察到,对于不同的人,你说话的方式、态度和行为都会有所不同。
就算你没有看人下菜碟,你对一位公司老总说话的方式,和你对公司清洁工说话的方式也有细微的不同。你对孩子说话的方式也和对成人不同。
为什么呢?因为面对不同的人,我们习惯扮演不同的角色。在互动的,不是两个人,而是两个角色形象在互动。
最常见的例子是两个人刚谈恋爱时,很多时候是带着面具在角色扮演,为了吸引和留住对方,愿意暂时改变自己的性格和需求,去让对方满意。
等到相处久了,才惊讶地发现:“哎,你怎么是这个样子的啊,跟刚谈恋爱时的你,一点都不一样。”
这个时候,甜蜜可能就会转成怨怼,考验着两个人之间的感情。
当然,人生在世,角色扮演也不全是假装,每一个角色都有自己的使命和责任。
比如,作为教师,要教书育人;作为父母,要养育孩子。
但关键是,如果过于认同自己的角色,甚至被它控制,那个虚假的自己也就是“小我”就诞生了。
举个例子来说,为人父母,是一个非常普遍的角色。当它变成一种身份认同的时候,做父母的职能很容易就会被过度地强调,夸大。
在和孩子说话的时候,带出的态度就是,不会平等看待孩子。
实际上,只是父母暂时知道的比孩子多,并不意味孩子和父母就是不平等,就只能是服从和命令的关系。
甚至角色扮演过头后,你对孩子的付出,可能超过他们所需,因而变成溺爱,变成过度保护,妨碍了孩子们自己去探索世界的渴望。
很多父母嘴边最常说的话是“我都是为你好,你要听我的”,但细细想想,这背后,其中透露出一种潜意识的心理:
那就是我做父母,当然是对的,你不听我的,就意味着我作为“父母”这个角色很失败。这当然不行,我一定要维护自己做父母的权威和掌握感。
可想而知,在这样的家庭里,父母孩子之间很难有真诚的关系,甚至会导致一系列原生家庭的问题,家里充满着抱怨、争吵与怨恨。
这时候,父母常常很痛苦,觉得自己的付出不被孩子理解。
其实是“父母”这个角色的权威受到了挑战,就像是“小我”受到了死亡的威胁。
如果还要继续拼命抓着这个“小我”不放,各种糟糕的情绪都会纷涌而至。
而如果父母意识到,孩子虽然经由自己来到这个世界上,但并不意味着自己能够“拥有”他们,控制他们。
那么就会自然而然地给孩子一定的空间,这个空间,就是用来允许孩子做自己、尽情地发展自己。
这时,亲子关系的剑拔弩张自然会平息下来,重新获得和谐的家庭氛围。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痛苦常常来自于“小我”对于角色、身份、物质、思想等等的过度认同,把这些等同于“我的”,“我所拥有的”。
一旦失去,或者实际情况没有如“小我”所愿,人们就会陷入到深深的痛苦中,自我折磨,自我否定。
02用临在之光破除“小我”,成就意识的觉醒
明白了痛苦的来源,接下来要怎么做呢?
我们就要说到第二部分的内容,那就是辨别“小我”的存在,并且借助于“临在之光”,也就是要拥有活在当下的意识,从而实现真正的心灵成长。
想要摆脱“小我”的控制,首先你要知道“小我”经常会在什么时候出现,我们如何去辨别它。
“小我”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情绪对你的控制。这里我要解释一下,并不是说所有的思想和情绪都是属于“小我”的。
只有在你认同它们并且被它们完全控制的时候,它们才会转变成“小我”。
举个例子,你去餐馆吃饭,服务员给你上菜特别慢,旁边两桌来的比你晚,上菜却比你早。
正常的状态是,你可以问服务员什么时候上菜,进度到哪里了,自己很饿,能不能尽快上。
但是被情绪完全控制的状态,就是你不由分说地责骂服务员,心里想着这人是不是故意欺负我,跟我对着干。
接着情绪激烈地吵架,甚至做出掀桌子的举动,跟平和温文尔雅的你完全不一样。
这个时候,就是“小我”在掌握着你,是无意识的情绪在完全驱使着你的行动。
像愤怒这种情绪,比较容易识别出来,但是有一种情绪,是你当下很难意识到的,就是“抱怨”,“抱怨“也是“小我”最喜欢用来壮大自己的方式之一。
我们会因为别人以前做过的事、说过的话、未能达成的事、应该做或不应该做的事,而心怀抱怨。
因为批评和责怪他人的时候,人会觉得自己占理,也比较强大。
但是爱抱怨的人,真正扮演的是什么角色呢?其实是受害者。
在这个角色中,“小我”寻求着别人的同情或怜悯,认为自己过得不好并不是自己的原因,而是别人的责任。
自己只是一个被生活、他人和命运不公平对待的人。
也许这个人确实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但是“受害者”这个角色,会让Ta认为自己是无助且无力的,只能被动消极地接受命运。
另外,怨气也会影响我们生命的其他领域。它可能会扭曲我们对其他事情的看法,变得偏激、充满敌意。
当然这里要说明一下,对现状和其他人不满意,或是想要更多,这些并不是错的,它们都是“小我”的需求。
“小我”在无意识地操控着我们,让我们忘却了自己到底是谁,以及追求的真正目标是什么。
所以要想从“小我”的这种状态中解脱出来,最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有意识地“观察”小我的状态,保持临在,用当下的意识之光去消融“小我”。
是不是听起来有点难理解?我来为你具体解释一下。
很多时候,抱怨的人,扮演受害者的人,其实是无意识的,而你刚才听到了我们详细介绍抱怨的本质,如果你意识到自己也有爱抱怨的问题,这就是一种临在,就是觉醒的开始。
临在就是关注当下,它是相对于过去而言的。
比如,当下的你,突然因为过去的一件事情,产生一种强烈的负面情绪。
这个情绪在刺激着你的大脑,让你不断回想起"某某人对我做了些什么",或是"某某人做了什么对不起我们的事"。
这就是内在“小我”在说话,控制着你的情绪反应。
这个时候,你觉察到了自己处在一种强烈的情绪中,这里的“觉察”,就代表着你开始有了意识之光,而不再是被情绪无意识地驱使着。
你可能会问,“觉察”就完事了吗?我还是很痛苦,情绪很强烈啊,脑袋里升起很多不开心的想法。
别急,觉察是破除“小我”的开始,接下来,我们的内心要保持警觉了,要开始问自己:现在这个痛苦的情绪,触痛了哪些不开心的回忆?
这些来来去去的念头,是怎么内化成心里的声音,一遍遍重复着,在影响着自己的行为?
当你拥有这份新的觉知之后,就会认出来这个在你脑袋里的声音,就是一个被过去所制约的旧思想,仅此而已。
它存在于过去,不能代表现在和将来。
而这些想法如同流水一样,在大脑里来来去去,但并不代表真正的自己。
觉知就意味着活在当下,它能够化解你内在无意识的过去。
如果想在此刻就能平静下来,那就要与当下时刻和平共处,耐心地觉察情绪的到来,同样耐心地等待它离开,而不是陷入到情绪中,拔不出来。
举个例子,有些人跟领导汇报工作的时候,会给自己加很多内心负担,心里想的是“我这句话说的对不对,领导会怎么看我?”“要是这次的工作结果领导不满意,年终奖是不是就没戏了”等等。
脑袋里闪过无数个念头,情绪经历几次起起伏伏,由一开始的高昂,转向焦躁、紧张。
如果你把自己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汇报工作”这个事情上,不产生多余的情绪,不任由乱七八糟的念头掌握你的想法,那么这个时候的你,是最具有力量的。
简单来说,破除“小我”的方法就是关注当下,不让自己卷入情绪化的反应中。
不要让过去强烈的怨气污染你生命的现在和将来。
当你觉察到你的思想,情绪和反应控制了你,你还会让这一切继续发生吗?还会想要继续扮演受害者的角色吗?
禅宗把这种觉察也称为“顿悟”,指的就是在当下的时刻,你从脑袋里的声音、思考、情绪中,短暂地解脱出来。
这是内在空间的提升,帮助我们理清了先前混沌的思想和错乱的情绪。
03消除心理上的时间,重获内在的平和
可能你听到这里会说,这不就是意识到自己的情绪,不纠结过去吗?或者多想想高兴的事,想想将来的幸福生活。
看起来有些类似,但破除“小我”的真正目的,是将时间从你的意识中排除,活在此时此刻,活在当下,这是获得内在平和的真正法门。
初听起来是不是挺匪夷所思?时间不是客观存在的吗?怎么从意识中消除呢?我来解释一下,你就明白了。
其实时间也分两种,一种是钟表时间,它是客观的,比如现在是几点几分,哪年哪月。
另外一种就是心理上的时间,是指“小我”对过去和未来的无尽关注,以及拒绝活在当下。
我们所说的消除时间,就是消除心理上的时间。
结合我们前面讲到的,很多人的痛苦都是来源于活在过去和幻想未来,无法专注当下,所以滋生了“小我”的存在。
当你在抱怨眼前的事物,痛恨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又或者遗憾已经发生的时候时,其实就是在跟“事实”较劲,跟当下的时刻较劲。这个时候,“小我”把当下作为自己的敌人。
一旦“小我”整个控制着你的时候,一个人就无法专注地沉浸在当下,无法与一个事物、一段关系产生深刻的链接,那么这个人的生活、事业、感情很容易出现问题。
要知道,整个人生的旅程,最终都是由当下这一步所组成的。始终就只有这一步,所以应该把我们全部的注意力都投入进去。
到达终点以后所遇到的事情,取决于当下每一步的品质。
换一种方式来说就是:未来你所拥有的东西,取决于你当下的意识状态。
那我们该怎样更好的活在当下呢?一个简单易行的方法,就是觉察自己的呼吸。
观呼吸是一种非常基础但特别有效的冥想方法,一是因为觉察你的呼吸可以促使你进入当下的时刻,因为这个时候,你的大脑都专注在呼吸上,停止了各种胡思乱想。
另外,呼吸是自然发生的,每个人随时随地都在呼吸。你需要做的就是目睹它的发生,不需要紧张或费力。
所以相比其他方法,观呼吸法能让你进入安静,平和的状态。
你可以每天固定一小段时间,放松身体地坐着或者躺着,注意呼吸时你的感受,体会空气进出身体的感觉。
并且注意在呼吸时,胸部和腹部是如何微微地扩张和收缩。每天试着多做几次有觉知的呼吸,这是把觉察带入你生活的绝佳妙方。
好了,最后,我想用书中的一个故事来结束今天的讲解。
有位住在中东地区的国王,情绪经常不好,对自己的生活感到厌烦,想要寻求出路。他派人去找一位据说已经开悟的智者。
当智者到来后,国王对他说:"我想要变得和你一样智慧和祥和。为此,我可以付出任何代价。"
智者说:"我可以帮你,如果你能珍惜它的话,我就把它当礼物送给你。"国王承诺会好好地珍惜这份礼物。
于是智者交给国王一个装饰精美的盒子。国王打开它,看到里面有一只很简单的金戒指。戒指上刻了一句话:"这个同样也会过去。"
用英语讲,就是:This too will past.
虽然只是简单的一句话,却有着更深一层的含义:它让我们明白,所有的事物都是稍纵即逝的。
当你觉知到事物的无常之后,你对它们的执着就会减少,认同程度也会减低,反倒可以帮你更加地享受它们。
因为,一旦接纳了万物的无常和不断变化的必然性,就可以在它们存在的时候,好好享受其中的乐趣,而不再焦虑将来会失去它们。
活在当下,就是真正的开悟和自由。
好了,这本书的解读到这里就差不多了,我们简要回顾一下要点。
首先,我们介绍了“小我”、“角色扮演”两个关键词,了解到“小我”是对虚幻自我以及外在物质世界的认同。这种认同会导致人陷入到无名的痛苦中,忽略了生命的本质。
其次,我们知道了“小我”伴随着情绪的升起,会让人产生很多负面情绪,尤其是产生抱怨的情绪,滋生受害者心理。
这会进一步影响这个人的生命状态和人际关系。面对小我的状态,我们需要保持足够的临在和警觉,停止角色扮演。
最后,我们解释了“心理时间”的说法,知道了破除“小我”、拥有内在平和的关键,在于消除心理时间,全神贯注于当下。
希望借由这本书,可以让你学会感受当下,获得内在的平和、喜悦和自由,欢迎一起来探索无比美妙的灵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