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骄傲的资本

2022-04-22  本文已影响0人  冯俊龙

“安徽合肥李家”,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显赫无比。这个家族的缔造者,想不到在家族原始累积到李文安这代时,李家忽然就开始崭露头角。这一切的源起,都是因为李文安生了6个儿子,而这些儿子中,有一个叫李鸿章。

和曾国藩及左宗棠不同,年轻的李鸿章就像是泡在蜜罐里长大的命运宠儿。童年的记忆无忧无虑,少年时聪颖好学,李鸿章的人生充满幸福感。在17岁考中秀才之后,李鸿章就被在京中做官的父亲接到身边,不但见了世面开阔了眼界,而且继续在科考场上一帆风顺,年仅24岁(道光二十七年,1847)就高中进士,27岁(道光三十年,1850)改授为翰林院编修,充武英殿编修。

如此美好的前程,在很多人心里都是艳羡,但李鸿章并不甘心。胸怀大志并且见了大世面的青年才俊,想的是什么时候才可以“得玻璃大厅七间,明窗四启,治事其中。”立志要做封疆大吏。20岁的曾国藩还在为考取秀才挑灯夜读,20岁的左宗棠才刚中举人,20岁的李鸿章已经写下“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的豪壮诗句,走上“遍交海内知名士,去访京师有道人”的征途。

无论是科举考试的顺利,还是家庭环境带来的优越,都让李鸿章更加意气风发。本是以八股入仕,但急切想实现的人生抱负,却不愿安放在按部就班的等待之中。封建科场的积弊,八股取士的病态,在这位不为生存担忧的官二代心里都一清二楚。想要及早功成名就,打通另外一条捷径势在必行。

没有曾国藩考秀才时的“悬牌批责”之辱,也没有左宗棠考举人时试卷被批文理“欠通顺”之耻,李鸿章只是在第一次考进士时落榜,但第二次即高中二甲第十三名,朝考后改翰林院庶吉士。李鸿章心高气傲似乎有特别的本钱。更为重要的是,李鸿章受业于曾国藩门下。这位湖南湘乡偏远山村通过勤学苦读熬出来的读书人,带给李鸿章的不仅是经世致用的才学,还有力撑大清江山的谆谆教诲。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