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发言,我们应该如何倾听

2021-01-21  本文已影响0人  涂玉霞

上课时,对于孩子的发言,我们教师普遍有四种状态:

正中下怀的,就心花怒放,笑逐颜开;

天马行空的,就忍着性子,表情木然;

错误百出的,就暗压怒火,面带嘲讽;

稀奇古怪的,就草草应付,搪塞过去。

我们常常谈到要尊重学生,教师倾听学生发言的态度与反馈方式,最能够体现教师的修养与教育艺术。

案例:王江老师在讲简便计算198×32时。安排班级同学交流,谈到可以把198看成200-2,这个是常规做法。可是下课铃刚想起,杨千寻跑来问老师:为何不能把32里的2挪过去给198?

    198×32

    =200×30

    =6000

这个聪明的孩子,竟然问了这样的一个问题。老师愣了一会,压根就没有想到,聪明的她会问这样的问题。老师回答她:不对,如果是198+32,确实可以挪过去,总数不变嘛!但是现在是乘法!当然,你还可以看下两个乘积的尾数就知道了!

孩子似懂非懂点了点头。

忽然,王老师想起了宋嘉一前两天提到的画图法,有了主意,喊住了刚要离开的千寻:

“千寻,宋氏法你还记得吗?要不你试试画图呀!你好好研究下哦!”

第二天,孩子就给了老师惊喜。

      孩子作品如下:                                                   

透过这个案例,王江老师的3个小策略值得我们学习:

第一个小策略:

我有耐心。

教师不要流露不乐意倾听的情绪,包括不要随意打断孩子的话语,孩子说话时候使用“后来你怎么想”“听上去很有意思”等,鼓励孩子继续说下去。这样做的目的很简单,让每一个学生觉得教师确实是在关注他。唯有如此,他才会更加乐意表达自己的困惑。

第二小策略:

我有同感。

如果教师表达共鸣,意味着对孩子的声音倾听之后有“回响”,而且是有“同感”的回响。如片段中可以这样说:“哇!你这个想法听着很有道理,迷惑性超强的!能提出这样问题的人,绝非常人也!”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理解,这份理解往往会传递给孩子,让孩子感受到亲切。从而激发学生更强烈的表达欲望,学生发出更多的声音,这些声音通常可以转化为教育资源。

第三个小策略:

我有建议。

  这一步很重要,它是教师倾听学生之后的“进一步”回应,教师要对学生的声音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且尽可能清晰简练,片段中,教师可以这样试试:“给你一些建议哦,如果是加法,可以移过去吗?第二,宋嘉一前两天画图的方法,还记得吗?大胆试一试!老师先去准备上下一节课,你好好研究你的作品!我可十分期待哦!”第一句话,让学生在“加法”“乘法”对比中明晰区别,第二句话,是给学生有方向的尝试,即“画图”研究,如此,学生感受到教师真诚的回应,感受到教师的帮助!

这是一种“开放式倾听”,它将“开”出属于学生自己的声音,“开”出新的教育资源,“开”出新的生命的成长和发展的可能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