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成长报告历史社会热点

为什么中国公考这么火热?

2017-05-15  本文已影响150人  Yarwood生活札记

如果题目中的问题放到某度上搜索,得到的答案是:“稳定,工资收入稳定、职位稳定、工作内容稳定、前途也稳定到一眼看到尽头。没有“34岁退休”,没有“末位淘汰”;体面,能极大地得到社会尊重、并且具有行业权威性;发展可期,职位职级并行让你待遇发展无忧、晋升虽有天花板但也是一个必然可以实现的坐标。”于是在我们的心中,那些报考公务员的究竟是什么类型的人基本上也就定型了。是这样的吗?在我看来,这种理由是表象的,并不是深层次原因。

在每年的公考中,最庞大的一个群体就是应届或者三届内的毕业生。除了一些能力超群或者能力极其不超群的人之外,大多数毕业生都要面临一个艰难的抉择:那就是接下来自己究竟该如何发展,未来的路究竟该怎么走,是留学,还是升学,还是考编制还是创业等。即使大学四年再贪玩的学生,也会进一步考虑到未来成家立业等大事。

一个临近毕业的学生是这样想的:如果就业,那么能够专业对口并且工资还不错的地方只能是北上广或者其他沿海一带才有,一个学着国际贸易、大数据、新闻传播的学生回到中西部的确很难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即使自己在北上广拿着月薪过万的收入,也很难在那里繁衍生息,当然你可以用诸如“他们不努力工作,或者机会还没有轮到自己”这些言辞来批驳我的这种言论,但是必须要清楚一点的是不要把每个人都看成是天赋异禀;如果创业,自己就需要极大地资本,包括人脉、资金、胆识、智慧等,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从事创业的能达到2%以上的就已经相当不错了。公考也就理所当然的成了很多应届生最佳的选择,尽管其中有很多人并不喜欢这个职业。

我问过一个同学为什么毕业时选择考公务员而不是去北上广搏一搏,同学反问我搏了之后呢?我又接着问如果你老家有合适专业对口或者相近的工作并且工资也属于老家那边的中等水平你还会考取公务员吗?同学回答不会。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在北上广搏一搏你可以获得活得机会,但是生活的机会并不是那么容易得到。如果能在家乡或者家乡所在的省会考取一个公务员,相比较而言,未来的路就明晰多了。说的比较多比较散,总结起来就是不平衡的发展导致了中国考取公务员的火热。这种不平衡不仅仅是经济发展上的不平衡,也有一个地区一个省份发展上的不平衡,比如鄂西与鄂东,苏南与苏北,珠三角与海西等,还有人口不平衡,文化科技不平衡。这种不平衡的发展在动乱年代给我们差点带来灭顶之灾,而在和平年代也一直制造麻烦。

中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从清末的开关被迫开放的时候开始的,还记得当年日本人扬言要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言辞吗?日本人没有自大,日本人很谨慎,由于前期大量的侦查工作,日本人早就知道中国只是上海东北这些大区域大城市的总称而已,而我们没有看到日本人说这番话的重点所在,日本侵略中国,无非就是获得经济利益以及大量资源,而中国当时的工业资源集中在东北以及上海一带,从某种意义上说只要控制了这些重要地方,也就相当于控制了全中国。试想一下,如果敌人把造枪造子弹造石油造药品等工厂全部把控起来,这难道不是一种侵略吗?试想一下如果俄罗斯失去了西部欧洲地区,那还能叫做俄罗斯吗,一样道理放在中国也就不难理解了。

中国人口密度图

《西行漫记》中斯诺记载了当时他和国民党官员前往西北考察的故事,记录当时中国西北大致概况,胡焕庸线两侧地区包括陕北内蒙山西甘肃一带则是饿殍遍野,日本侵华也绝对不是占领这些地方。但是后来由于美国加入战事以及国共双方战略转移以及组织动员得力,持续十四年的抗日战争最终取得胜利。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第一次因为经济发展不平衡差点带来亡国灭种的灾难。值得一提的是清末的军阀混战竟然无形中给这次战争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帮助,重庆北碚在卢作孚的建设下被誉为小上海,在国民党转移以及后来的持久战中承当了庇护场所以及承担了大量的运输任务,为抗战提供了不容忽视的贡献。除此之外,李宗仁带领下的南宁在当时被誉为“东方的斯巴达”,全城皆兵,台儿庄战役的胜利与李宗仁以及南宁人有很大的关系。除此之外还有还有天水的吴佩孚、西康的刘文辉(在这些军阀的治理下,西康成了一个独立的经济体,有着较为强劲的军事经济实力,这也是建国初期西康单独成省的重要原因)等。一方面,我们的国家差点因为经济发展不平衡而亡国灭种,而另外一方面,由于种种原因抵消了这种不平衡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二次面临经济不平衡带来的困境的时间大致就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面对着中苏交恶以及美国在中国东南沿海的攻势。中国开始开始大量的转移核心重工业到大三线地区。这次转移对后来的各大经济圈建设奠定了重要条件。大三线期间向成都重庆一带转移了大量的军工,时至今日成渝经济圈的经济特色依然有着浓厚军工色彩。后来谈到的振兴东北,振兴的原由也与这次转移有很大的关系。

中国三线地区

新中国成立后就在原先不平衡的经济基础上进行建设,在并没有大问题的情况下延续这种不平衡,大三线建设算是一种对不平衡发展的修正吧,这次不计较市场利益的转移也为三线地区争取到了大量的资源以及机会。除了我们原先以为的工业军事交通成绩外,这次大三线转移还有文化科技的转移,我们熟知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原先在北京,三线转移期间中科大瞄上了河南以及湖北,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迁址安徽合肥。还有我们熟知的地大、农大都是这期间重点转移的高校。大三线建设又是一次因为经济发展不平衡最终导致的全国性事件。

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的问题虽然没有之前那么严重,但是影响也不小。文章开头提出的中国公考为什么这么火热,很大程度上是拜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所赐。试想如果毕业后你能在自己的家乡或者你家乡所在的省会的城市找到对口的工作,你还会坚持签约长期就业的公考嘛?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公考报名人数最多的三个省份是云南省、贵州省、内蒙古自治区。三个省份都位于中国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公考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或许是最好的选择。

德国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都面临着“公务员荒”,大量公务员即将退休,而年轻人及其不愿意从事公务员这个职业。相比之下,他们更愿意从事其他职业,当然前提是社会给这些年轻人提供的有这些职业。德国是世界上有名的经济发展比较均衡的国家,早在上个世纪初,就有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提出了中心地理论概念,可以这样说,关于经济均衡发展的研究起源于德国,德国的大小城市以及城乡之间构造比较均衡,产业分布也是比较均衡的。

德国人口分布示意图 德国高校分布示意图

与之对应的是一些发展模式类似于中国出现不平衡的国家,比如俄罗斯、印度等,这些国家或地区的公务员文化悠久而又深厚,并且公考人数所占比重巨大,考试难度非常高。这也证实了前文中的结论。

其实除了畸形的公考外,诸如房地产热、运输潮、民工荒都与经济的不平衡发展有关联。比较好的是,随着内地政策扶持以及内地进一步开放,部分三线地区也达到了与沿海同等竞争水平地位。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中原五省、海西经济区建设、一带一路等都是在一步一步的弥补原先积累下来的不平衡鸿沟。

总而言之,不管你承认与否,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才是导致公考火热的根本原因。

这里是“Yarwood生活札记”,谢谢你的阅读!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