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冰的江湖故事看看就好
大概半年前,一位souler给我推荐了大冰这个人,当时没有太在意。上周去借书,无意间翻到了《乖,摸摸头》这本书,再一看作者大冰,想起来这就是那位souler推荐的背包客。我一直特别喜欢打开新书时散发出来的墨香,这本书也凑巧是本尚未翻开的新书,所以我就果断把它带走了。
读书之前,先搜了下大冰这个人,原来我早就知道这个“大冰”,那时候的他是山东卫视知名主持人,只是如今他摇身一变,从一个小鲜肉变成了一个中年大叔,他的标签更是多得数不过来,背包客、民谣歌手、作家、油画画师、酒吧掌柜、诗人……
说说这本书,《乖,摸摸头》是大冰的第二本书,讲述了发生在拉萨、丽江、大理的12个传奇故事,其中有隐居丽江的越战老兵、照顾流浪松狮狗的姑娘,还有大树和兜兜凄美的爱情故事、酒吧掌柜大冰&日语翻译妮可&民谣歌手赵雷的拉萨故事、大冰&二宝&成子的纳木措惊险之旅……烈酒一般的故事构成了大冰人生体验中的精彩回忆。但其实我读了一半就放弃了,后面的内容也只是大概翻了翻。我发现自己早已不是那个相信什么浪迹天涯的少年了,随成熟而来的是不相信诗和远方的保守,不知道这样是不是有些悲哀呢!
读这本书,唯一的收获就是知道有那么多人在远方过着一种别样的自在生活。大冰的江湖里有音乐、啤酒、流浪、远方,在丽江、拉萨这些让人向往的城市,没有惊天动地的起伏跌宕,就是这么一些小人物的小故事在传递着爱和温暖。许多文艺青年读了他的书之后,追随着他的脚步,放弃了现有的舒适生活寻找灵魂的慰藉。但是大冰书里有段话我特别欣赏:
旅行是维他命,每个人都需要,但旅行绝不是包治百病的万能金丹,靠旅行来逃避现实,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现实问题的。一门心思地浪迹天涯和一门心思地朝九晚五,又有什么区别呢?真牛B的话,去平衡好工作和旅行的关系,多元的生活方式永远好过狗熊掰棒子。
这自然是个理性的说法,没有一味鼓动年轻人出门远行,三观很正啊!其实那些在路上的人,看着你未曾看过的风景,也承担着旅途中未知的风险。前不久有部电影《江湖儿女》,最喜欢的一句影评是“ 自诩为江湖儿女,无非是市井之人,肉眼凡夫。 你以为心里住着一个宇宙,不过是宇宙的囚徒。” 其实哪里都是江湖,随处都是故事,不是只有乌托邦式的远方才值得期许。
说实话,虽然只接触了《乖,摸摸头》这一本书,但是我很确定自己读不来大冰的书,不止是过了年纪,我也怀疑年轻的自己是否喜欢他这样的故事。大冰的故事里有仗义的江湖哥们,有善良温柔的姑娘,有酒有肉有朋友……远方的那些,是生活在钢筋水泥之中的你我不曾去过的乌托邦,所以我也没有很讨厌他。据说很多文艺青年是大冰的忠实粉丝,我很想看看喜欢大冰的那些读者是怎么看这种江湖生活,打开豆瓣知乎吓了一跳,俨然是一片乌烟瘴气,在我看来,各种批评有点言重了。
有人说他文字low,但其实这么一段个人的青春记录,你要是拿经典文学的标准来苛求就过分了,流浪生活本来就是随意的,字斟句酌更不像大冰的风格;有人说他矫情,书中故事很多都是虚构的,看过一句话说文学本来就是虚伪的,我本来也不是很相信书里的故事,作者在真实之外一定是加以渲染的,换个角度,如果他书里讲述了漂泊生活的种种艰辛,那同样有人骂他卖惨,其实他只是把自己的江湖理想化呈现给大家,所以年轻人误以为外面的世界多么精彩,这时有正义之士跳出来说,这TM都是假的,哈哈哈,认真你就输了;有人说他用这些故事消费年轻人,带着伪善的面具对读者进行精神绑架,这就不能忽略大冰的另一个身份:商人——他需要自我营销来换取所需。当然,换个角度来看,读书本来就是一种体验,青春文学也好,穿越文学也罢,一个青少年能从一本书里读出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那也是阅读中的快乐,尽管那个世界可能在成年人看来肤浅、没内涵,但这些年轻人都会长大,都会回头看到年轻的自己。谁还没年轻过?嗯,恰好我不是目标受众。
其实,大冰真心喜欢诗和远方的生活,他心目中最出色的自己应该是过最自在的生活,喝最浓烈的酒,唱最动情的歌。这种理想,一般文艺青年想想就算了,他作为一个已经在主持圈混得不错的公众人物,有条件去实现这个理想,而且他还真就把生活过成了诗,这就是大冰牛X的地方。如今,大冰的小屋开到全国,“百城百校畅聊会”不断进行,他走到哪都积极推广中国民谣,这也算是一种成功吧!又想起那位souler,他说也想开一家酒吧。
回到《乖,摸摸头》,我相信,杂草敏看到这本书出版一定会买下来珍藏,老兵知道自己被写进了书里可能不会把大冰扔进河里,阿明读了这本书也许会嘴角上扬微微一笑……如果一定要苛责什么,那应该是大冰的责任感不够,这本书对他自己、他朋友的意义远大于对读者的正面影响。
~ 故事终究是故事,看看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