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害怕学习」到「喜欢学习」之间只差一本书的距离

2017-12-02  本文已影响0人  喻大夫读书

作者:喻敏  西医学硕士,职业是医生,事业是学生,一起终生学习。

微信公众号:喻大夫(DoctorYu660)

从「害怕学习」到「喜欢学习」之间只差一本书的距离

文丨喻大夫

1

大脑不是用来思考,而是用来避免思考

人的大部分思维、动作和行为都是无意识的,真正有意识(思考)的行为只占极少数。

譬如,人们一边走路,一边吃东西, 一边和身边的朋友说话。那走路的动作、前方路况的判断、吃东西具体咬在哪里、如何吞咽…这些行为统统都是自动化、无意识的,就好像一辆自动驾驶汽车一样。

打电话时只需听到第一个词便可辨别朋友的声音;开车时遇到红灯不经意踩下刹车;走过灌木丛时被不知名的声响吓住并及时躲避危险。这些思维、行为都是无意识的,不需思考就能迅速的做出判断。

有研究表明,人的大脑每秒钟接收1000万比特的信息。那么人能有意识地处理的信息是多少呢?大概只有10~50个比特。绝大部分信息被我们自动处理、甚至忽略掉了。

人们可能还记得学习开车时的情境,几乎全部精力都集中在踩油门需多少力度、红灯亮时该在何时踩刹车、拐弯时方向盘要转多少以及什么时候检查后视镜等事情上,甚至不敢开车时听收音机及与朋友聊天,生怕被干扰。

这些经过深思熟虑的、真正有意识的行为确实存在,但是一旦熟练了就会进入潜意识状态,无需意识加工。想一想那些同时用2~3个手机抢单的滴滴老司机就明白了。

上述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中称作快思考和慢思考。前者是无意识的,一种快速的、低耗能的、完全自主的思维状态。后者是由意识加工的,一种缓慢的、高耗能的大脑复杂运行模式。

慢思考的效率极其低下且耗用大量脑力,倘若这样受意识控制的工作方式占据生活的绝大部分,人们就什么也干不了。

人们可以将大脑想象成一个大公司,控制意识的是CEO,它处理着最重要或者是最新奇的事件,而将日常事情分配给各个子系统处理。这种资源分配方式使我们能够对许多情况做出快速、有效和直觉的反应。

因此,人的大脑首先是避免思考,依靠直觉或记忆去处理事情,这种低耗能的思维方式是人类长期演化过程中生存的适应器。

2

人人都有好奇心,解决问题获得愉悦感

人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好奇心。

网上有这样一个段子:

布什与鲍威尔出席记者招待会。

布什说:“我们准备枪杀4千万伊拉克人和1个修单车的。”

CNN记者:“1个修单车的?!为什么要杀死一个修单车的?”

布什转身拍拍鲍威尔的肩膀:“看吧,我都说没有人会关心那4千万伊拉克人。”

可见,这很好的论证了人们那无时不在的好奇心。

美国总统的例子离我们很远,在这里,我只想根据临床经验和最新医学成果告诉大家保持长寿的秘诀。(后台回复3可获取长寿秘诀)

好奇心使得人们去寻求新的主意和问题,而解决问题(任何成功地认知活动)会带来愉悦感。比如理解一段艰涩的散文、解决困扰良久的数学题抑或理清了自己的职业规划。

这是因为大脑中存在学习系统和奖赏系统,这两个系统都受一些重要的化学物质影响,当人们解决一个问题时,大脑会分泌少量的多巴胺并激活奖赏系统,从而获得激励或愉悦感。

然而,在解决问题时毫无进展是不会有愉悦感的,甚至还会使你感到沮丧。同样的,只是知道答案,也不会有很大的愉悦感。可见,思考的成就感源自解决问题的过程。

想象一下,如果是通过你自己的思考得到了答案会有多么的愉快!事实上,它还会变得更有趣,就像你自己听懂的笑话比别人告诉你笑点的笑话更好笑一样。即使别人没有告诉你问题的答案,但太多的提示就已经使你丧失了解决问题的愉悦,带来的满足感也就不会一样了。

总之,好奇心驱使人们不断发现新的问题,解决问题带来的愉悦感不断鼓励人们思考,这就给为什么有些人喜欢学习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释。

3

人们如何思考

简单的大脑模型(左侧:环境、右侧:大脑)

周围环境:视觉、听觉等感受到的事物、待解决的问题。

工作记忆:等价于意识,保存着正在思考的事情或步骤;其空间是有限的。

长期记忆:一个储存关于世界的事实性知识的巨大仓库(相当于一个人掌握的背景知识或常识):乘法口诀、瓢虫身上有圆点、白极熊的颜色、三角形是有三条边的封闭图形等。

思考是指在周围环境刺激下,调用长期记忆库中的信息,在工作记忆空间用新的方法重新组合的过程。

比如:试着心算18X7。步骤如下:

用8乘以7

从长期记忆中获得8x7=56这个事实(乘法表已背,直接调用)

记住6是答案的一部分,将5带到十位上

用7乘以1

从长期记忆中获得7x1=7这个事实

将5和7相加

从长期记忆中获得5+7=12这个事实

记下12,后面加上6

答案是126

其中,人们的长期记忆不仅包含事实性知识,如8x7、7x1的数值(乘法口诀),还包含了过程性知识,即对执行任务所必需的大脑过程的知识,如18x7的乘法运算规则。

影响人们思考的因素:环境中的信息(刺激意识)、长期记忆中的事实性事实(背景知识)、长期记忆中的步骤以及工作记忆中的空间大小。缺少任何一方面,思考都有可能失败。

人人都希望自己去思考,而不是死记硬背。以为现在的信息发达到无需牢记每件事,因为一切事实性知识都可以去查询、检索。其实不然,拥有综合的分析能力和独立的思考能力,须全面的事实性知识作支撑。思考是信息以新的方式重新组合,长期记忆内背景知识越丰富,理解就越容易。

4

背景知识对于阅读的重要性

背景知识对加强阅读理解起到重要作用。总结起来,背景知识至少从以下四个方面强化了理解:

提供词汇;

模棱两可的句子提供解释;

使得你可以填补作者留下的逻辑空白;

相关的要点能够合并,在工作记忆中增加空间,这样可以更容易的联络要点。

例1:前段时间,网上火了一个段子:

大三暑假,送室友坐高铁,临上车前,我说:“我去买几个橘子,你就站在此地,不要走动。”

室友愣了一下,说:“你他妈什么时候都不忘占我便宜。”

看完这个段子,有人神秘地笑了,有人一脸懵圈。

神秘微笑者心里知道,这是朱自清《背影》赋予他的神秘能量。这个笑话的梗就是“老子与儿子”。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儿子,你别动,爸给你买几个橘子。

网上有人戏谑:不读书,你拿什么跟我开玩笑。可见,背景知识对于理解内涵对话有多么重要。

例2.先来阅读下面两段话:

自然界中正在进行着的每一事件,都意味着这件事在其中进行的那部分世界的熵在增加。因此,一个生命有机体在不断地产生熵——或者可以说是在增加正熵——并逐渐趋近于最大熵的危险状态,即死亡。(薛定谔《生命是什么》)

我轻轻地叩着板门,刚才那个小姑娘出来开了门。抬头看见我,先愣了一下,后来就微笑了,招手叫我进去。这屋子很小很黑,靠墙的板铺上,她的妈妈闭着眼平躺着,大约是睡着了,被头上有斑斑的血痕,她的脸向里倒着,只看见她脸上的乱发和脑后的一个大髻。(冰心《小橘灯》)

很显然,第一段话理解远比第二段话困难。

原因有二:首先,第二段话可能是大家在中学课本上学过,先有了相关背景知识;其次,第一段话中的“熵”是物理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普通人在专业领域的背景知识缺乏,理解起来非常困难。即使每一个字都认识,也不知道啥意思(即便是真理)。第二段话中人物、动作及环境的描写都是人们生活里见过或者经历过的事实,有了这个背景知识,理解起来就容易得多。

这一点给我的启示:阅读一本非虚构类图书,最好建立在一定的背景知识前提下。太难或太易地阅读都使我们一无所获:太难的书说明该领域知识背景及其缺乏,阅读起来异常艰难;太易的书阅读始终停留在大脑的舒适区,难有进步或成长。

比如,哲学入门读《西方哲学史》就不如读《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心理学一开始读《心理学与生活》可能遇阻,而《社会心理学》、《对伪心理学说“不”》可能就是明智的选择。

事实上,人们利用事实性知识来解决问题的次数比你预期的要多得多,世界上最好的棋手之间的差距,其实并不是他们思考能力的差异或者是否能走出一着妙棋,而是他们熟悉的棋谱的多寡。阿尔法go完败人类的道理即如此。

例3.《静夜思》

“床前月明光,疑是上地霜。举头望月明,低头思乡故”

请认真读阅上面这首诗,即使我把字文的序顺打乱,也丝毫不会响影你的理解。

大家应该都看出来了,乱序的文字并不妨碍我们去理解它。

这里还是背景知识,它帮助人们将分散的信息片段(单字)拼在一起合并成组块(词或者短语),从而增加了工作记忆的空间(空间是有限的,前已述),最终使理解变得容易。倘若是刚认字的小学生会逐字逐句去阅读理解,效果迥异。

5

知识的「马太效应」

知识的“马太效应”,也可叫知识的“复利效应”。

《圣经》中“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这就是马太效应。

前面已述,背景知识对于阅读理解的重要性不言而语。长期记忆中的事实性记忆使得人们更容易获得更多的事实性知识,换句话说,背景知识越丰富,获得知识就更容易。如果你的知识比我拥有的多,你就能持有更多,获得更多(同等努力下)。

举个栗子,假设甲记忆中有10000个信息,而乙只有9000个。假设他们都记住了一定比例的新事实,那么甲能记住10%的新事实,乙因为原本的信息少,只能记住9%。假设甲乙每月都接触500个新事实,下表展示了甲乙十个月当中长期记忆的信息量变化。

演示了知识富有的人会更富有知识这一点

十个月后,差距从最初的1000个信息扩大到1047个。因为长期记忆中存有的知识越多,学起来就越容易,这个差距会随着时间逐步加大。乙唯一的途径是加倍努力去接触比甲更多的新事物。

这个原理揭示了“富人更富”(暂不考虑边际效益递减)。网上有句鸡汤也很好的说明了这个现象:1.01连乘365次,会变成37.8,你只要持续勤奋努力,就会积累更多;0.99连乘365次,会变成0.03,你若是稍加偷懒懈怠,将会失去更多。

其实,还从另外一个角度解释了穷人和富人(或者农村和城市)的学生学习的差距?

正如刚才所说的,把理解建立在背景知识之上,这时来自大城市的孩子比农村的孩子就更有优势了,因为其拥有更大的词汇量和更广的知识面。由于知道得越多,他们学习新鲜事物就越容易,学生间的差距在这个阶段会逐渐拉大。

(这并不是鄙夷农村,这是事实。从背景知识层面分析,如果在同等努力条件下,农村孩子的见识确实比城市的差。试想一下,大城市里的小区地下停车场,对于小孩子来说就是个偌大的汽车展览厅,农村的孩子就无此优势。)

6

抽象概念为什么理解很难? 题海战术有用吗?

...

...

...

人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果你仔细阅读了前文:解决问题的过程比直接获得答案更愉悦。我没有剥夺人们获取愉悦感的权利,因此我只能推荐下面这本好书。

7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

封面

豆瓣评分9.4分

这本书封面和书名都傻里傻气,也许是它没有成为畅销书的原因之一。

这是一本关于学习方法的书,豆瓣评分9.4分。

还有一个推荐它的理由就是书薄:168页,阅读无难度。

可供持续学习者、教师、学生等阅读。

-END-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