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校招小记

2021-10-27  本文已影响0人  化雨_J

金九银十校招季,各家企业、高校都在这场秋季人才争夺战中各显神通,是不是偶发的疫情也着实给原先定好的行程以不小的挑战。这不,过了十一大部分院校集中放开,公司原定的各条线同时铺开,人手严重不足,原定拉上业务部门的领导一起,因为业务也很忙被婉拒了,我只能单枪匹马闯关东。

从家里出来到现在已经足足有半个月,行程码上也已经没了上海出行的痕迹,剩下只有东北走过的这几座城市的印记。今天下午的宣讲会结束后,我的这趟东北校招之行算是正式落下帷幕,接下来就是整理复盘得失,整体感觉这一圈下来相比往年收获可谓惨淡。

源起

作为地处魔都的一家高新技术企业,一般都会认为江浙沪应该是招聘的首选地,为什么会来到千里之外的东北,是用人缺口太大,还是周边都已经不能满足需求了。每每提起来东北,都会说道来东北的初心,就是为了招一些具备韩语或俄语小语种的技术人才,说来也挺无奈,这几年下来正儿八经的韩语、俄语人才没招到过。

我还清晰地记得生平第一次来东北,是因为业务部门的老总因韩国售后人才紧迫,虽然当时处在春招的尾巴,毕业季之前,但为表寻才的决心,事业部的大领导在我联系完学校之后,随即定了飞往延边的机票。

我们一行三人奔赴延边,第二天一大早便打车赶至学校,一路上我还惴惴不安地为宣讲打着腹稿。令人意外,且有在情理之中的是没有一名参加宣讲会,现在回想起来那还算是公司开启规模性校招最早的一次宣讲会。自那以后每年都会关注东北这边几所院校的校招信息,并根据整体需求放宽到常规岗位。

拓展

都说屁股决定脑袋,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对于校园招聘也是一样,出去跑学校的人多数还是基于自己所负责部门的需求去挖掘资源,这种方式从某种意义上是精准打击,但当受众面过于窄的时候,往往很难有成效。

起初我也没能摆脱盯着眼前去拓展资源,只找兼备俄语、韩语与机电专业背景的人,但随着公司整体校招需求的开启,我也不断将公司整体的招聘需求跟学校沟通,与学院联系,就这样基本定下来2-3所跑动的学校。正是因为前两年在东北的跑动,今年因为业务发展需要,全面铺开校招东北线的学校就落在了我的肩。

在过去的2周时间里跑了8所学校,2所是之前有过联系的,其它6所均为第一次拜访。虽然同事帮忙约了入校宣讲的机会,有些甚至在校园招聘助理联系前都没有对应就业办或对应学院就业辅导员的联系方式。进了学校只能根据专业去就业办或学院挨个拜访,对于这种临阵磨枪的方式只能是混个脸熟,对于几所985的学校老师给面帮忙宣传学生们并不买账。

现实

每次进入校园前,都要补前期工作不足的课,了解毕业班的专业、人数、学院信息,如果能够记下对应老师的信息在拜访的时候会更有针对性,否则只能临时去找去问。

拜访老师时,老师们寒暄的套路都是打通消息,每次都要把企业着重介绍一下,突出公司优势及能提供的岗位,但有时谈到在上海或我们在上海的薪资时,老师都会给我们一些参考建议。确实学校和老师都会关注学生的就业,尤其是高质量就业,也是基于学生们求职的热度不高,加之机电类专业旺盛的市场需求,学生们对薪资的期望逐步被拉高。

走进985院校,看到有些企业在自己的海报上重点贴上硕士年薪30W,就算这样因为行业的原因学生们也并不买账。翻翻我将要宣讲的PPT果断将原先定下的薪资水平做了调整,但即便如此跟别人的30还是有些差距。无独有偶,几个毕业班的研究生进入我的教室,随口就聊了几句,但问完我们的薪资,他们随即就告诉我在上海没有吸引力,他们周边到上海的普遍在28-30的水平,其后我试图去以发展和平台来解释,得到的反馈是硬生生的触动:我们只想搞钱,不谈情怀。

也许这就是现实,这几个小朋友都是从外校考进来的,挤进985研究生的行列也是千军万马血拼过来的,加之3年研究生导师的磨砺,眼看就要熬出头,肯定希望能够得到最大化的回报。

思辨

面对理工科类本科生考研、考公比例逐年上升的趋势,很多企业当前已经开始把秋招的矛头指向硕士生,但需求的结构和数量终究还是有限,下一步不得不反思,并重新定位哪些院校层次、学历层次更适合。

潮水褪去之后,就能发现谁在裸泳,今年大面积跑动,从院校层面技术一下子扩了很大,但最终还是要以结果为导向,录用和签了三方的数据才是根本。校招就像开荒种庄稼,第一年开荒地就指望粮满仓也是不现实的,持续耕耘终归会有回馈。

《东北校招小记》

Wednesday  10/27/2021

简书 2021/031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