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胡同,有别致的魅力,在那里你才能真正地了解北京
林徽因曾说:"有人说,爱上一座城,是因为城中住着某个喜欢的人。其实不然,爱上一座城,也许是为城里的一道生动风景,为一段青梅往事,为一座熟悉老宅。或许,仅仅为的只是这座城。就像爱上一个人,有时候不需要任何理由,没有前因,无关风月,只是爱了。"
我从来没有想过,北京这个城市会和我有什么链接,直到儿子考上北京的大学,我仅仅去了一次,就深深地喜欢上了北京。
2018年春天,我们一家去北京看望儿子,儿子学业繁忙,我们几人闲逛到了后海附近,胡同里的小小四合院,门口坐着的几位老人,一边晒着暖融融的太阳,一边聊天,让我瞬间回忆起了童年在故乡的胡同中成长的经历。
我看到的仅仅是北京胡同中的一角,北京的胡同代表着北京文化,走近它,才能对北京有更多的了解,而这本《胡同的故事》对我们了解北京不啻为一个最佳选择。
《胡同的故事》精选了四十余位著名作家包括冰心、季羡林、史铁生、汪曾祺、王蒙、萧乾等等关于北京胡同的文章,他们或长期居住,或只是短暂停留,因居住时间长短、居住经历的不同,他们对胡同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情,每篇文章都是从一个独特的视角讲述北京的胡同生活。
名作家与胡同的感情
在林海音的笔下,老北京是小小的四合院,有冬阳下的骆驼队,有缓慢悦耳的驼铃声;老舍先生的笔下,老北京是祥子拉着人力车,在为生计奔波;史铁生的书中,地坛情节融入了他的血液,进入了他的生命,贯穿了他起起落落的整个人生……
在《胡同的故事》中,季羡林先生六十年前去北京考大学时,住的公寓里,臭虫颇多,他把臭虫形容为"空降部队"。
胡同里有烟火气,一家小小的理发馆,在唐达成看来,那不仅仅是理发店,更是如入梦境,一个温馨的小屋;在李纳笔下,母亲一入住胡同,竟如鱼得水,日子过得挥洒自如、多姿多彩,邻里间深厚的友谊、红红火火的日子,一下就赶走了初到本地的尴尬。
这些烟火气的生活也令我想起了小时候住在平房院里的生活,那时谁家做了好吃的,必然会给邻居端上一碗,或是饺子、或是油糕、或是一晚热腾腾刚出锅的面条,那种日子,想起来都觉得美好,吃着邻居送来的饭菜,格外的香。
北京的胡同,名字各异
北京的胡同,名字有些是依据某种行业特征取得,譬如:手帕胡同(专卖手绢的地方)、头发胡同(买头发的地方);有些是依据名人名字取得,譬如:石老娘胡同、无量大人胡同;有些简单机械,譬如:东四八条、东四十二条;还有的形象生动,如柺棒胡同、羊肠胡同……
书中提到的最多的就是百花胡同,汪曾祺先生戏谑地说:"齐白石曾经住过的是百花深处,其实这里并没有花,一进胡同就是厕所。"
小羊宜宾胡同,原名叫"小羊尾巴",高义伯胡同原先叫“狗尾巴胡同”,时刻亮胡同,原名叫“屎壳郎胡同”,正如徐怀中所言"北京的二胡同取名实在气象万千,无不包容"。
正是这别样的胡同文化,构成了北京的文化,每个胡同都有自己的故事,里面有传奇、有趣闻、有典故、有生活的印记。
胡同的小吃,馋人
李谷一有一首歌《前门大碗茶》,创作背景就来源于在北京前门火车站喝的大碗茶。
我爷爷小的时候 常在这里玩耍······吃一串儿冰糖葫芦就算过节他一日那三餐,窝头咸菜么就着一口大碗儿茶 ·····
中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中国人爱吃是众所周知的,出门七件事"茶米油盐姜醋茶",哪一项不和吃有关呢?
在四合院里,就能听见胡同里的叫卖声,有驴肉、王致和的臭豆腐,汪先生就是在叫卖声中沉沉睡去,梦中和臭虫搏斗,如此境遇,被汪先生写的如此有趣。
胡同里有"硬面饽饽、豌豆黄、驴打滚、羊头肉、花生柿子……",说到这里我都流口水了,去北京时,我专门去护国寺买了小吃:豆面糕,果料年糕等,吃得心满意足。
萧乾形容北京胡同的小吃,四季各有特色,"春天蛤蟆骨朵儿大田螺狮,夏天莲蓬藕和小凉粉,秋天的炒栗子炒得香喷喷黏糊糊,冬天烤白薯真热乎"。
胡同里从早到晚,从春到冬,都是一阙动人的交响乐,卖菜的、理发的、卖针线的,只要你想买,没有买不到的。
下次去北京,我决定带上这本书,去寻访这些古老的胡同,看看冯牧先生住过的西城丰盛胡同,在这里他开始懂得世事和做人的道理;看看王蒙曾经住过的小绒线胡同,被他形容为"东口是裤裆里放屁两岔里走,一头伸入报子胡同,一头伸进帅府胡同";剪子巷是冰心灵魂深处永久的家,是她魂牵梦绕的地方;再参观一下诞生过北京著名作家老舍的小羊圈胡同,那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是他生命的一部分……
让我们循着这些胡同,去北京的胡同一探究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