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凤院村的楹联文化
凤院村始建于南宋末年,历经元、明、清、民国,一直到现在,是从化最大的古村群落之一。它有众多的古祠堂和旧街巷,每座祠堂都有自己的楹联,每条街巷都有自己的藏头联。这是凤院特色的人文景观,延续的时间也比较长,其他古村很少见到这么普遍的楹联文化。
从一零五国道旁的二七墟路段,你可以见到高大宏伟的凤院村牌坊,在凤凰树凤凰花的映衬下,特别引人注目。牌坊两边柱子上嵌着花岗岩石凿成的对联,上联是“凤立丹山舒锦绣",下联是“院开大地建文章"。
显然,这是枫园改名为“凤院"之后的嵌名联。我曾听有人说,为什么是“建文章"而不是“写文章"呢?其实,在古代,文章并不是“写"的。甲骨文时代是“刻"或“凿"文章,把文字刻凿在龟甲或动物的骨头上。青铜器时代是“铸"文章,把国家的有关法律条文大事等,铸在铜鼎上,可谓“铸作"了,久而久之,文章就成为“著作"。到发明了纸和毛笔,文章才可以“写"出来。牌坊上的是古对联,文人喜欢引经据典,博古证今,引人入胜。明朝的第二个皇帝的年号亦叫“建文"哩!非战争期间,通过建文章而建立功名,是古人的最大愿望。
最早见到“枫园"的对联是在大宗祠门两边的石柱上:“曲水回澜远溯渊源由渤海,双山拱峙独钟灵秀卫枫园"。可惜大宗祠被拆毁了,所有写有对联的石柱木柱,都不知所踪。
枫园改为凤院后,凤院村大街小巷的楹联就有许多以“凤"为题材的了。例如泗源里的巷口联是“泗水光摇双凤舞,源泉春满六龙飞"。云林公祠的门联是:“池水一奁呑尽江河气象;双山凤笔绘成天地文章"。
嵌名联又叫藏头联。有的在上下联的第一个字嵌上巷名或其他名字,有的在对联中间或后面嵌上名字。最著名的是在源隆里巷内的博雅别墅,大厅的对联是篆刻字体,因而许多人看不明白。对联的内容是:“博物慕张华飞鸟潜鱼皆学问,雅怀饮李白尘花醉月即文章”。別墅里的壁画和后窗花园等处,都可见到别出心裁的抒怀对联。
下面,我们就把凤院村十三巷的楹联罗列出来,让大家领略一下凤院村的楹联文化。
安福里巷的对联是:安居永对山河丽,福祉咸同岁月增。
和鸣里巷的对联是:和风披大地,鸣鸟报新春。
中心巷的对联是:中国有天皆有露,心田无地不春风。
上马石巷的对联是:马卿易传卜占春,石氏星经斗建寅。
旧屋地巷的对联是:旧去新来添岁月,屋前巷内满春光。
太和里巷的对联是:太平景色占春早,和气风光卜世长。
福寿里巷的对联是:福如东海从春至,寿比南山与岁增。
泗源里巷的对联是:泗水光摇双凤舞,源泉春满六龙飞。
源隆里巷的对联是:源流岁月千家庆,隆盛年华万物新。
松树里巷的对联是:松拥云深龙养甲,树藏春暖鸟赓歌。
凤鸣里的对联是:凤阁高迎淑气融,鸣钟响度周仁里。
宁乐里的对联是:宁心兴族气,乐意报家声。
和风里的对联是:和气致祥新岁月,风云际会壮山河。
我开始并不知道村里留存着众多的对联,曾利用过年前后的时间到各祠堂各巷口抄录对联。后来发现,各巷各祠堂的对联大多字体一致,可能是出于同一人之手。这么大规模的活动应是由村领导组织的。从中可以看到村领导自始至终对村的文化建设十分重视。一代一代的领导班子传承传统的楹联文化,使我们至今仍可领略凤院古村的文化风彩。
凤院村各祠堂的对联也是有传承的。各祠堂的大门、中堂石(木)柱、中厅的石(木柱)、后堂的石(木)柱、各神牌门神等地,都有相对应的对联。现存祠堂仍可见到有关对联,我就不一一列出来了。
渤海大宗祠已毁,各处对联难得一见,我就把它们抄录下来,以供大家鉴赏:
大门口石柱对联:曲水回澜远溯渊源由渤海,双山拱峙独钟灵秀卫枫园。
中堂木柱对联:绿水光浮鱼跃浪,青山翠耸凤来仪。
中堂石柱对联:春暖苍松开奕叶,瑞凝丹桂发新枝。
后堂木柱对联:(一)瑞日芝兰光及第,春风棠棣振家声。(二)春日融和万物丽,德门瑞气岁华新。
大宗祠中厅长对联:国族聚于斯陈训典述贻谋诸父老每事持平能对青天能对祖,音容俨在此别尊卑序昭穆各子孙象仪观法勿矜贤智勿矜才。
大宗祠中厅世德堂木柱对联是:世德相传事业久远恩泽远,孝恩不匮频繁时荐水源香。
大宗祠祭冬联:(一)律应黄钟韵叶笙歌频奏格,梅呈白玉香飘俎豆大居歆。(二)序昭穆于一堂济济跄跄共庆珠联璧合,祀祖宗于亚岁雍雍肃肃咸思木本水源。
凤院村的楹联文化源远流长,内容十分丰富,从忠孝节义到山光水色应有尽有,是座取之不尽的宝库。我谨以此文抛砖引玉,希望各位文史爱好者将更多史料公之于众,努力宣传本土文化,保持文化自信,为家乡的文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