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想法大学生活

为什么“学以致用”那么难?

2017-08-20  本文已影响56人  新晋青年
knowledge.jpg

01 有效知识

什么是“知识”?

大多数人认为,学校老师教的就是知识,学校课本里写的才叫知识,所谓“知识就是金钱”,就是“高学历就是高工资”。这样定义知识的结果就是,大多数人在走出学校之后,便不再主动学习了。

很明显,上述定义显得太过狭隘。那么,怎样定义知识才比较合适呢?

引用蔡叔《认知突围》中的定义:所有同时符合客观的、能被验证的、相对正确的人类认识世界的成果,都叫知识。

如此看来,知识可以是某些事实,可以是一种思想,还可以是技能或方法论。把眼界放开阔,我们就更容易理解为什么要“终身学习”。

那么,什么又是“有效知识”?

能够在实际中发挥作用的知识,才是“有效知识”。

比如,以前你学了一种思维,现在用它来指导自己的选择了;学了一套方法论,就在生活中应用了;理解了某些概念,看待问题的视角和深度就不一样了。

通常来说,有效知识大多具备“繁殖能力”。当你掌握了一项知识,可以从它衍生得到其他的信息 / 思维 / 方法论,或者与另一项知识碰撞出新的火花,而不是“孤零零的在那”。

举个例子,学历史的时候,如果只知道某些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是无效的。但如果能将这些时间联系在一起,发现了前面发生的事是如何影响甚至决定后面事情的发生,这就能成为有效知识。当你把这种“历史思维”应用到自己身上,你就会思考“个人的历史”会如何影响当下的自己,而现在又是未来的历史,你可能会意识到某种“历史必然性”,从而通过刻意控制当下发生的事情来影响自己的未来。

02 知识加工

区分出有效知识后,看过、背过、知道了以后,它就是你的了吗?没这么简单的。

让外界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还有一项必要的环节:知识加工。这也是我们学习过程的核心环节。

知识加工,指的是你对所学内容的思考与创造。

我们可以把知识加工比作为人的消化系统。消化不良会阻碍你对营养的摄取,同样,加工粗糙也会阻碍你对知识的吸收。

知识加工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两种:浅加工、深加工

现在互联网上有很多知识服务类产品,有一种形式是“说书”或者“拆书”,他们把一本厚厚的书中的核心观点抽出来,整理之后再讲给你听,让你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掌握”一本书的核心内容。他们的工作,就是对这本书“浅加工”。就像把一整个苹果切成小块,再喂到你嘴里。

很多人在这样听过一本书后,就觉得自己“功力又进了一步”,而这大多只是幻觉而已。

如果把知识加工类比为艺术品的制作,那些经过浅加工的半成品,大概只是一块“方方正正的玉石”,需要我们自己去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打造属于自己的成品,否则,你就只能看到它的表面价值。

只有经过“深加工”,你才能说“学到了知识”。并且,深加工这一步,只能由你自己完成。

如何进行深加工?我们平时说的深度思考,就是深加工的一种主要方式。这需要你仔细论证知识的正确性,把它和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联系起来,从而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这又是个大话题,我们以后讨论。

知识加工的深度决定了你作为“学习者”的层次,请重视。

03 输出应用

学习知识不是为了考试,不是为了耍酷,不是为了有谈资,是为了用!

如今很多人会采用“输出倒逼输入”的方式督促自己学习,这里督促的,其实就是“深加工”的过程。

现在,我们可以梳理出学习的一般程序:输入(有效知识)—浅加工—深加工—输出 / 应用

当你自己完成了对有效知识的深加工后,应用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而是否输出(写文章或与人交流),也只是你愿不愿意的问题。

只想着输出,也是做不好这一步的。把注意力放在前面几个环节,才是优质输出的关键所在。

最后分享一句以前看过的话:不要变成知识的囤积者,而要变成知识的行动者。

看完之后,请加工一下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