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

摘要:梁宁的产品方法论

2020-05-07  本文已影响0人  郭少悲

1. 培养自己的产品能力

产品能力就是训练一个人:判断信息,抓住要点,整合有限的资源,把自己的价值打包成一个产品向世界交付,并且获得回报。
产品人的一项基础能力:抗挫折、抗打击的能力。作为一个产品人,只认一条“用户驱动”

丘吉尔说:如果你到了地狱,那就继续保持前行。

产品人需要拥有三个东西:

第一是一双眼睛,是发现痛点、找到破局的敏锐之眼;

第二是一双手,是动手优化,着手改变的行动之手;

第三是一颗心,洞察人性的同理心,懂得自己与用户,懂得产品上每个细节给到人的满足感、确认感和依赖感。

2. 同理心:怎样理解愉悦与不爽

产品人要重视用户的情绪:用户是无法分层次说出他的体验的,能展现的就是用户情绪。

满足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词,它可以衡量很多东西:

满足就愉悦,不满足就不爽。

3. 同理心:怎样理解愤怒与恐惧

愤怒,就是感觉到自己的边界被侵犯。愤怒其实是一种恐惧。

恐惧是边界:恐惧会困住一个人的手脚。

恐惧是动力:恐惧是另外一种动力,甚至比愉悦的动力更强劲。

恐惧是痛点:要么做一个让人愉悦到暴爽的产品,要么做一个可以帮人抵御恐惧的产品。

直面恐惧。

4. 同理心:产品要顺应用户潜意识

为什么性格内向甚至有社交障碍的人,却会做出亿万人依赖的社交产品?(扎克伯格 - facebook,马化腾 - QQ,微信 - 张晓龙)

为什么用户会口是心非?用户研究到底怎么做?
人会基于自身所处的角色、所在的场景和个人的认知判断,选择性地说一些他觉得正确的话。

一个好的销售擅长的是打破防御。

一个好的产品人,则是根本不让用户启动防御。 一个产品如果引发用户启动意识,让用户思考,某种意义上,就是在推开用户。意识即防御:所有的思考,都会让你产生顾虑。你让用户思考,就是让用户戒备。

快手的宿华曾经说,“让产品自然生长,不要去碰用户,不要去打扰他们,让他们自然地形成一种互动关系。”

熟悉的感觉就是潜意识里觉得安全的感觉,这样就不会触发防御。
一个产品要做的就是迎合用户潜意识下的选择。

5. 理解角色化生存

集体就是一堆角色。

集体人格是怎样形成的:
1.确定目标
2.建立恐惧的边界
3.放入清晰的标的
4.给予红利,然后让它产生路径依赖
5.不断重复

教育是反人性的。

微信之父张晓龙认为,“好的用户体验,目标就是做到自然。”

如果在给一个特定的集体做产品,应该充分研究这个集体的集体人格、共同记忆和核心观念。

6. 自我与自律

做产品的人善于感知,在已有的结论上建立新观点。

创造力是自我的延伸,而控制力是自律的延伸。

靠愉悦驱动的人,往往自我;靠恐惧驱动的人,往往自律。

每个希望成大事的人,都需要想办法接纳与自己完全相反的那个人,让他成为你的亲密合作伙伴。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