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若只如初见~遇见诗与远方的你语文园地古诗词解读系列

含蓄的表达自己

2018-02-20  本文已影响96人  四月天
含蓄的表达自己

春天到了,又是兰花默默的吐幽香的时节。朋友圈里有酷爱兰花的同学上传自己养的宋梅。

让我想起了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两种高雅植物的本性,而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赏。

联系诗作的创作背景,张九龄是唐开元的名相、诗人,这首诗是诗人遭馋贬谪后所作《感遇》诗十二首中的第一首。

很显然,诗人借“草木有本性,何求美人折”来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也只是尽自己的本份和本性,而并非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提拔,以求得荣华通达。

诗人以比兴手法,抒发自己孤芳自赏、不求人知的情感。朴素、平和、温雅、不激不昂,借咏兰桂抒发自己,表达自己高雅的操守。

不由得又想到南北朝至隋唐时书法家、文学家、政治家、诗人虞世南的一首咏蝉绝句。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借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联系诗人的身份、地位、才华、品性等,我们不难做出这样的解读: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比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

据史记载,唐太宗曾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因而诗人笔下人格化的“蝉”带有自况的意味。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正如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逝,而声名自传于后”。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是诗人自身内在品格的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韵气度。

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前者借兰桂“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后者借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同样抒发自己的品性高洁。

何为“比兴”手法?

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宋代朱熹比较准确地说明了“比、兴”作为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

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

比兴手法最早出现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关雎》首章就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句子,以河洲上和鸣的鸟兴起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而二者之间多少有一些意义、气氛上的关联处,又接近于比。

比兴手法的运用,使得诗歌抒情变得含蓄委婉,而又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想要含蓄的抒发自己、表达自己或推介自己,就可以用“比兴”手法。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