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的热血与底蕴
营销,商业世界里最真实,最热血,也是被误解最多的学科。
对于一介书生来说,营销是最难绕过的坎,无数文人骚客止步于此。
但话说回来,营销的门槛并不高。如果把经济学,战略管理等学科比作巍峨的高山和宽广的海洋,那么营销更像是一片泥塘。想要到达对岸,必须卷起裤脚,沾满污泥,赤裸着踏过去。
这样的比喻并不夸张。营销是一门实践远大于理论的学科,在企业管理中,也是最为基础的日常业务。面向用户,冲锋一线,才能探索到营销更为本质的层面。那些事后总结出来的经典营销理论,无外乎都是对实践方法的提炼和拓展。
看不见、看不起、看不懂、来不及。年轻时的自负,让我始终与营销无缘。这一短板非常致命,让我在商业的大门外走了许多弯路,也严重影响到个人财富的积累。
营销是从1到10的过程。然而长久以来,我一直在努力追求的,只是从0到1。微小的退步会积累成难以逾越的鸿沟,这样的思想过于致命,以至于营销始终未能走进我的生活。
赵雨同学的预习分享,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将我带进营销的商业体系。杨旭老师的演讲,则在商业基础之上,展现出更为厚重而富有人性的营销世界。
1.营销即产品
从产品的角度看,营销架起了通往用户和工程师之间的桥梁。产品开发的思维是围绕着终端用户,通过渗透的方式,吸引早期细分用户使用,并根据用户的反馈迭代和改进产品。而营销和产品开发的思维方式极其相似,本质上都是在自身更新成长的同时,为用户创造更大的价值,满足用户真正的需求。
2.营销即组织
渠道的建设也是组织管理过程。如今的渠道展现出极其多样化的形态,甚至机器人已经在真实的商业世界里大展身手。错综复杂的环境下,低效率渠道存在的空间已经微乎其微,唯有通过更高效率的组织结构,能更有效率的将产品送达到用户,才是渠道真正的价值。
似乎一直以来,渠道的发展都滞后于产品和品牌的发展。渠道总是显得缺乏人情味甚至赤裸裸,很多情况下,也并没有为用户带来高附加值。比如,大多数渠道仍停留在赚取差价的层面,渠道价格的高昂成本取决于大众化而非精准。低门槛带来竞争的惨烈,这些低附加值的渠道模型,多半也是组织效率低下的表现。
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渠道组织势必会迎来大变革,成为更为有效和精准的载体。网络营销,也会迎来一场精准而浩大的爆发,带给消费者更为极致的体验。渠道作为产业链中重要的环节,成长是指日可待的。
3.营销即关系
与消费者的关系既体现品牌的影响力,也是产品创新的来源。与消费者打成一片,甚至与消费者共情,是这个时代最核心,最为极致的营销方式。
知易行难。与消费者共情,意味着要极度热爱你的产品,相信它们能为用户带来极致的享受。这并非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生意模式。很多时候,付出大量心血却未必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回报,为用户带来的价值要远远超出所付出的成本。
稻盛和夫说过,只有内心极度渴望的事物,才会真正靠近你。关系的价值大于利润的价值,想要真正打动消费者,需要持续打磨好产品,用极致的产品和服务为用户创造附加值。
4.营销即人心所向
如果将营销分为产品,渠道和品牌,那么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至少需要将其中一点做到极致。
营销的真谛在于人心所向,打造影响力。
和君的营销模式,与其他营销策略最大的不同,在于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内修价值,外练担当,内圣外王,不断在自我否定中成长。
拉芳业务员的玩命,和年薪几百万的总经理骑三轮车卖货,实际上都离不开底蕴的厚度。正是这份厚重的底蕴,造就了独特的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营销模式。并将营销与战略,管理,组织,资本和创新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非常全面扎实的格局,打造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品牌。
将商业的交易上升为人心所向的追求,我从未感受过营销具有如此之大的魅力。
过去,我从未做过营销工作,未来也未必会有。但是,我至少明白了一点,无论从事怎样的工作,我们都可以用心的营销自己。从打磨好产品开始出发,寻找到合适的渠道,逐步打造影响力,为用户带去价值,反复优化并迭代这个过程。
这样的营销思想可以支撑任何的事业。写到这里,我才开始有点明白,营销是最为持久和细腻的事业,营销体系的博大精深需要用一生去践行并完善。
最后想用杨旭老师的话总结:不问是劫是缘,营销是和有情人做快乐事。乐在其中,因为我们都为人生唯一的大事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