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利、用之辩(再读《道德经》)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道德经》的第11节,跳过了第10节。这一节老子徘徊于利和用之间很是纠结。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这段文字看着很复杂,还有好多字认不得,怎么读都不知道,但翻成白话却很简单:房子、车子和罐子,因为里面是空的,所以就可以用来装东西了。三句正确的废话。
因为老子那时文字记录的困唯,所以用字会力求简,不会重复用字。《道德经》也有重复排比式的句子,但往往意义递进,各有深意。而这一节却用重复的的描述,讲了同一个意思。房子、车子和罐子,除了制造的过程不同,所能装的东西不同,剩下的只有大小不同了。
当其无,有车之用、有器之用、有室之用。老子引用他们所要讲述的是同一个道理。但为什么要不怕麻烦,不惜重复用字呢?仅用一句:"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也能够说明问题了呀。
先不管费不费字了,这一节的关键句应该是后面两句: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利:收获谷物、得到好处。用:象形字,象桶形。桶可装东西,故引申为用。
车子、房子和罐子装了东西,是派到了用场,起到了作用,也就是得到了好处。所以老子说"有之以为利"。
车子、房子和罐子是干什么用的?当然是用来装东西的。但如果这车子、房子和罐子都已获利,都已装得满满了,还能再装东西吗?显然不能。所以老子又说"无之以为用"。车子、房子和罐子,只有当他们不满,还有空间时,才能起到作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道理不复杂,前面说是正确的废话,也不为过。但老子花这么大的篇幅来记录这些文字,就仅仅想讲几句正确的废话吗?肯定不是。那老子究竟想说些什么呢?
在前面的章节,老子多次提到盅(冲、中),一种没有把儿的小杯子。跟这里的罐子差不多道理了。老子在讲到盅时,其用意多是要我们守空。这一节的"有无利用"之辩是否与之有关呢?
前面几节,老子一直在讲自组织系统(万物),讲完了环境,还讲了自组织系统自身。讲了上善若水,讲了不争;还讲了功成身退,当一个系统发展到顶点时,必定会衰退,直至灭亡。
上一节有一句关键句:“持而盈之,不如其已”。不要灌满喽,要适可而止。信息量很大的,我们来分析一下:
一个罐子,做好以后,它是空的。但空不是目的,罐子是用来装水的。只有装了水,才算有用,才是获益。于是装呀装,持而盈之,装满了。
装满了的罐子再也装不进水了,而且装满水的罐子会旧会破(功成身退)。罐子不装水肯定不行,罐子装满水也不行。所以老子说要"不如其已”,要适可而止。不断装,不断清空,始终保有所空缺的状态。
有之以为利,我们的目的是获利,而且要处于一个能长期获利的状态,也就是要时刻保持用的功能,无之以为用。怎么办?“持而盈之,不如其已”。要适可而止,水要装,但空间要留。
房子、车子和罐子只是老子的一个比喻,老子真正要说的是万物,要讲的是生而不有的自组织系统。有机万物有生有死有轮回,所以老子说生而不有。有机万物的轮回,尤如走过一个钟形曲线,从零点,到顶点,再回到零点。
如何避免衰退,尽可能保持系统自身?功成然后身退,我们唯有尽可能不走过那个顶点,不让水灌满杯子。
我们可不可以不要灌水?系统可以不向环境索要能量有序吗?不能!能量有序是利,不能不要。自组织系统的目的就是有序。
一味追求发展状大自已,让能量有序充满系统,让系统发展到最颠峰(持而盈之)。其结果是,系统再也不能从环境吸收有序和能量,或者说系统从环境吸取的有序开始小于自身的熵增。于是"富贵而骄,自遗其咎",系统开始衰退。
老子说: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利″我们要!"用"我们也要保持!我们适可而止。最好是永远处于爬向顶点的路上。
车子,要装货,但最好不要装满,要及时清空。罐子,虽然小点,也不能装满。房子,空问再大,也是不能持而盈之的。
我们要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