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浅读《黄帝内经》读书

古“祝由”愈,今望切问~《黄帝内经.素问》(13)

2019-02-01  本文已影响12人  山果花开

第13章<移精变气论>浅解

不深究学问,只探讨实用。浅读《黄帝内经》,惠及寻常日用。


《黄帝内经告诉我们……》

图片/网络

今日话题:

1.古代“祝由”就可治愈疾病是什么缘故呢?

2.为什么现代人容易生病?

3.观色和切脉后还应该做哪些诊断?


浅谈闲叙:古“祝由”愈,今望切问。


黄帝问:听说远古时治病,只要对患者转移精神,改变气血紊乱的状态,用简单的“祝由”(巫术)方式,就可以使疾患痊愈。而现在,医病时可用药物从体内治疗,又可用针刺、欲石通过经络、肌肉和皮肤从外部进行治疗,有的疾病能够治好,有的却没法治好,这是什么缘故呢?

岐伯答道:远古时代,人们生活简朴,在巢穴里居处,生活在飞禽走兽中间,寒冷时活动身体,使体内阳气旺盛来驱除寒冷,暑热时到阴凉处躲避暑气,他你内无眷恋羡慕的情志耗伤精神,外无追名逐利的劳顿疲惫,人们生活在安闲恬静、清心寡语的环境中,所以精神充沛,气血坚实,外邪不容易入侵体内;即使患病也比较轻微,用不着内服药物、外施针石,他们只要转移患者的精神,用“祝由”的办法就可以治好。

现在的人们就不是这样简单了,忧愁思虑和患得患失每天折磨着他们的精神;为生活而艰苦劳作,时常伤害着他们的肉体。而且他们又不能根据四时阴阳变化,调节自己的生活规律,反而常常违背寒暑养生的原则,以至于微小的、随时都可能发生的气候变化,对他们来说也会成为邪气而侵入身体,引起疾病。

如果他们一旦被邪气所中,邪气很快就会向内深入到五脏、骨髓,向外损伤俞穴、肌肉和皮肤。因此,即使是小病也会发展成重病,而大病就难免导致死亡。这样的情况下,轻病会发展为重病,重病则容易死亡,所以用单纯“祝由”的方式是无法治疗痊愈的。

黄帝道:原来是这样啊!我希望临诊时能够察他们的病情轻重,并预知以后的好坏,对于不明显的疑病能够清楚辨别,掌握了要领,就如同日月之光一样豁然明朗。可以把这种诊疗法给我讲解一下吗?

岐伯答道:上古帝王所重视看面部色泽和切脉象的诊病方法,我的老师把它传授给了我。上古时期,有位很高明的大夫叫做贷季,他受帝王委派研究望色和切脉的道理,使这个诊病方法符合自然界阴阳变化的基本规律。所以,贷季把面色、脉象和五行、四时、八风、六合相互配合起来,因为这些自然现象,都有一定的规律,应用它们盛衰更迭的情况,来分析面色与脉象相配合的微妙变化,从而抓住其中的要领。

所以,要想能够预测疾病的生死,辨别病情的疑似,就必须研究色脉的理论。

图片/网络

从总的方面讲,人的面部色泽好像太阳有阴有晴一样,表现为明朗和晦暗的不同;

脉象如同月亮有盈、有亏一样,表现为虚实的变化。能从四时阴阳变化的深度,探讨和研究色、脉的变化,就是判断患者生死、辨别疾病疑似的要领。

由于面部色泽的变化与四时脉象的变化相通应的理论,是符合自然界阴阳变化规律的,所以受到上古帝王的重视,并且用来诊治疾病,从而可以避免死亡;用来指导养生,而使人们健康长寿。

因此呢,上古时帝王被推崇为“圣王”。到了中古时代,疾病一发生,就能得到及时的治疗。

治疗的方法,是首先口服由五谷粮食熬煮成的“汤液”,服用十天,去除“八风”、“五痹”等病邪;

如果十天病还没有痊愈,再用草药来治疗。草药有用叶的,有用茎的,有用根的,应根据病情的需要,配合选用,使药物互相佐助,充分发挥治疗作用。因为明确患者是“根本”、大夫和药物是“标”的道理,所以大夫与患者能很好地配合,邪气很快就可以被制伏,疾病也就痊愈了。

后世的大夫就不是这样了,他们诊断和治疗疾病,不根据四时的阴阳消长,不知道日月盈亏变化对人体的影响,不能辨别什么样的色泽、脉象是顺证,预计以后会良好,什么样的色泽、脉象是送证,预计以后多凶险,又不懂得早期治疗的重要性,等到疾病已经发展到很严重的程度,才想到用针刺的方法从外治疗,用口服“汤液”的方法从内治疗。

如果再遇到医术浅薄、作风草率的大夫,更不加详细诊断,不明白疾病的虚实,便盲目地使用攻泻的方法,以致药不对症,非但没有治愈旧病,反而增添了新的疾病。

黄帝说:我希望听听有关临证方面的道理。

岐伯答道:诊冶疾病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在望色和切脉上发生错误。能够熟练地运用望色和切脉的理论与技术,就可以做到不被疾病的假象所迷惑,而做出正确的诊断,可以说这就是诊断疾病的重要法则。若不遵循这个法则。在诊断疾病时,把顺证与过证弄颠倒了,采取的治疗措施,当然不可能符合疾病的实际情况。

像这样倒行逆施,必然会引起死亡。所以诊治疾病一定要抛弃陋俗,不断创造和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说已掌握了上古医学家学术思想的精髓。

黄帝道:我听到你讲了这些重要道理,我明白了,你所说的关键是诊病时不能离开望色与切脉。

岐伯说:其实还有一个诊断的关键问题。

黄帝问:还有什么呢?

岐伯回答:从与患者的接触中得知病情。

黄帝问:这些又是怎样得知呢?

岐伯答道:关好门窗,详细询问与病症相关的情况,顺从患者的心绪,从而得知病症的真实情况。患者面色润泽,脉象和平,叫做得神,预计以后良好;患者面色枯槁无华,叫做失神,预计以后会不良。

黄帝赞道:先生讲解得真好啊。


上节链接~不同地域的疗诊方法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