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用|小说故事精选专题竹桃苑内刊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

翻山越岭的豆腐

2017-08-15  本文已影响1237人  断鹂

在五棵树村,桃庄最为偏僻,藏匿于崇山峻岭之中,只有一条比车身略宽的盘山公路,躲在密林里。春夏季节,数不清的参天大树,把庄子罩得严严实实的,从远处依稀只能看到几片瓦砾。四叔的豆腐铺,就开在公路尽头的小溪旁。

五棵树村的村民,酷爱吃豆腐。在经济困难的年代,豆腐更是主要的蛋白质来源。劳作之余,炒个豆干、水豆腐,或者蒸一碗腐乳、臭豆腐,或者炖一盆豆腐汤,就着几两小酒,一家人在一起大快朵颐,困乏全消,又能精神抖擞地投入到下一场劳作中去。

翻山越岭的豆腐

陶三爷是远近闻名的豆腐王,每年年底,周边许多村庄的村民都会把黄豆挑到桃庄来,让陶三爷做年豆腐。

早年四叔跟着陶三爷学艺,勤学三年,陶三爷啥都教他,就是不肯教他如何点石膏粉。一位豆腐师傅能不能出师,最主要就是看他能不能独立点好石膏粉。石膏粉点得恰到好处,做出的豆腐质地柔软、白嫩、韧性好,口感鲜美。

后来陶三爷把自己的儿子陶六子收做了关门弟子,死前把点石膏粉的绝活教给了他。四叔带着万分不舍,悻悻然离开了“陶三豆腐铺”。

谁知道陶六子眼高手低,学艺不精,当年的年豆腐一大半被他做砸了。陶三爷生前辛辛苦苦打造的金字招牌,毁于一旦。过完年,陶六子把豆腐铺的所有设备一股脑儿拉出去卖了,伙同其他年轻人一起南下打工去了。

桃庄人急了,以后再也没有可口的豆腐吃了,十里八乡,谁的技艺能比得上陶三爷?很多人开始劝我四叔重开豆腐铺。四叔本来也打算外出务工,但乡亲们态度诚恳,不忍拒绝,于是决定从零开始,开一家属于他自己的豆腐铺,起名为“老四豆腐铺”。

四叔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放弃柴油动力磨,改为更干净高效的电磨;只用高规格的石膏粉点豆腐,而不加蚯蚓粉,他有洁癖,总觉得蚯蚓不干净。陶三爷之所以厉害,就在于他对蚯蚓粉的有效利用。

建豆腐铺,买电磨都比较简单。但怎么找到合适的配方,是个大难题,四叔准备自己亲自试验。他拿着剩余的钱走家串户,收购当年产的新鲜黄豆。

差不多有大半年时间,我家一直在吃各种口感怪异的豆腐。有些豆腐石膏点多了,吃起来如同橡树皮;有些豆腐石膏点少了,不成型,吃起来比鸡蛋羹还稀;有些豆腐质地似乎刚刚好,可与陶三爷的豆腐味道一比,又会让人失望。

爷爷不止一次地劝四叔,还是先掺些蚯蚓粉吧,转眼就到年底了,时间不等人啊。四叔坚决不同意,他说宁可放弃今年的年豆腐,也要把最佳配方试出来!

苍天不负有心人,进冬月门的时候,四叔终于试验出来最佳配比。原来蚯蚓粉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石膏粉均匀溶解,如果能解决均匀溶解的问题,蚯蚓粉就没有添加的必要。所以要用过滤水,水中不能含有大颗粒杂质。另外,在点石膏粉的过程中,要不停地匀速搅拌——这是个体力活儿。

老四豆腐铺,终于开张了。一大早,四叔先到庄里的老井旁烧了三炷香、一把土纸,磕了三个头,并放了一卷鞭炮。又回到豆腐铺,在灶台上上了三炷香,烧了纸,然后虔诚地磕了三个头。四叔说,豆腐界的行规,新店开业前必须敬拜井神和灶神。还没吃早饭,四叔又带着土纸和供品,一个人去了陶三爷的坟前,跪了很久才起来。

为了精益求精,四叔给自己规定一天只做三个和(一般20斤黄豆为一个和)的豆腐。一早天没大亮就要起来担水,过滤完了才能装进水缸。磨黄豆,滤豆渣的过程相对比较容易。难度最大的过程是烧浆,因为这时候要点石膏粉。两口直径1.5米的大锅底下,熊熊燃烧的大火,把豆浆水烧得热气腾腾的。

四叔头上缠着毛巾,背对着大家,专心致志地把石膏粉用量杯挖出来,倒在陶盆里,然后用手不停地和,边和边加过滤水,直到石膏粉完全溶解。然后左手端着陶盆匀速地往大锅里倒,右手拿着一把橡木大勺不断地搅拌,两大锅豆浆水混合完石膏水,差不多要半个小时,全程要弯着腰进行,以便随时观察豆浆水的沉淀状况。

那把橡木勺真沉啊,我们平时拿着玩,甩不了几下手就酸了。每天晚上,四叔吃晚饭,总要把右手搁在桌子上,或者干脆用左手拿着勺子吃。

刚开始,四叔只做桃庄的豆腐;后来五棵树村的人都挑过来了;再到后来,其它村里的人也都把黄豆和柴火拉到桃庄来;前几年开始,有很多镇上的人开着车过来打豆腐。

进腊月门,基本不太可能一天只做三个和的豆腐,总有人临时加个,多的时候,一天要做六个和,差不多要忙到深夜才能收工。哪怕再晚,四叔也不省工序,更不省每道工序的时间。他常说,豆腐是通人性的,只有对它足够耐心,它才可能变得软嫩,有韧性。

刚开豆腐铺时,每个和收10块钱加工费,20年过去了,现在每个和收25块钱。不少人建议四叔继续涨价,理由是现在一个建筑工人,每天工资都直逼200块了,你起早贪黑忙一天,还比不上人家一天的工资。再说现在名气也起来了,不怕没生意啊。四叔总是一笑,不置可否。

来北方上学后,一次通电话,四叔问我吃过北方的豆腐没?我说吃过,北方的卤水豆腐,真不好吃。四叔马上否认,他说卤水豆腐虽然没有石膏豆腐那么滑嫩,但是口感不会差太多,那师傅肯定没有用心做。我嘿嘿一笑,似乎秒懂,豆腐有学问,万事皆有学问啊!

这些年越来越多的人搬出桃庄,去城里买房定居,桃庄的人口在不断减少。四叔的豆腐生意却越来越红火,顾客越来越多,住在城里的桃庄人,也会定期带着黄豆回来打豆腐。

那条盘山公路,现在已经浇上了水泥,宽度依旧。路的一头连着老四豆腐铺,另一头伸向远方,串联着外面的世界。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