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她的过去,也能滋养你的现在
下班回家的路上听广播,讲到本地一位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一位剪纸达人阿婆,自己本身从小就有天赋。父亲第一次递给她剪刀,就能灵巧使用。之后开了自己的工作室,八十多岁了带了很多徒弟,自己也没有停止创作。采访中,阿婆说,创作花样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每天晚上睡前都在构思创作。说到这里,阿婆非常幽默地说,所以我老得比别人快,搞创作太伤神了。
最近在看庆山(原笔名安妮宝贝)的《月童度河》写到她自己年轻时候写作太不注意身体了,导致损伤多么不自知。在她以前的散文里面提到过这样的细节:写着写着窗外天就亮了,写着写着天又黑了。用抽烟来提神,用熬夜来抓住灵感。

庆山(还是习惯叫安妮宝贝,以下都称安妮宝贝吧)这本《月童度河》是2016年6月出版的,是一本散文及短篇小说集。这是安妮宝贝自2000年1月《告别薇安》这部短篇小说集出版以来的第十五本书。网络文学刚刚兴起的时候,她是第一批在网上发文并成名的作家之一。
2014年,她在微博宣布由安妮宝贝改名为“庆山”。文风改变了很多,变得清淡有节制,更多的是探讨人与外界和自我的关系,有较多人性和哲学上的深入思考。这书中除了一篇短篇小说《长亭》、《月》,读书感悟《日消情长》——风格还是非常像她之前的作品,其他的是关于自己生活状态的散文:写作、育儿、旅行、修佛经历及感悟。
1.写作
她说:“作家精神独立,才可以让这个职业被人尊敬。”对于持续写作,她认为:“热衷是最基本的欲望,意欲彻底拥有、享受世俗愉悦和虚荣的人,不可能继续从事创作行为,或试图走得更深一些。”
她说,艺术创作者容易颠倒、偏执、疯狂。
艺术创作者通常在及经验极致情感中获得灵感,创作出直指人心的作品。歌坛天后那英在与浪子前夫高峰纠缠撕扯的阶段,唱了很多缠绵悱恻的情歌,成为情歌天后,迎来了事业上的新高峰。
而演艺圈中的几朵流量小花,一直被嘲演戏只会用一种表情。翻翻她们的人生履历,事业生活顺风顺水,也就无法体验到百味人生。虽说演技也需要天赋,但艺术来源于生活,就算你不亲自经历,有些刻苦的演员也会为了琢磨角色花功夫去体验生活。但流量小花们天生优渥的生活就是一种“吃饱了”的状态,如果不是对演戏热衷,也不会去“自讨苦吃”。

但是,安妮宝贝在书中也提到,她在很多年前就思考过,人是否值得为艺术牺牲生活、煎熬灵魂。读她早期的小说,黑暗潮湿,感觉是有抑郁倾向的人写下的,女主要么颠沛流离要么以死亡告终。读者当中有一些也会根据她创造的小说人物,希望作者本人也是这样的形象才觉得过瘾吧。
而安妮宝贝说:“任何人不必觉得自己有多么与众不同”。多年的修佛经历、独立思考,让她沉淀下来,心有信仰,治愈自己——并没有遂那些读者心愿,她靠着写作才华赚了很多钱,登上了中国作家富豪榜,过上了具有烟火气息的家庭生活,持续写作、修佛,作品中不再有抑郁黑暗的氛围,转向平和、节制,而这应该也是她内心的写照。
2.育儿
这本书里,有一整章在写她的女儿,这一章的名字就叫——她。“她”的这部分,让我感触良多。她一直是一个很低调神秘的作家,对于她的婚恋状况,外人无从得知。2007年散文集《素年锦时》出版的同时,安妮宝贝也被传结婚怀孕。
安妮宝贝在《月童度河》的序言中说,这本书写作的时间是2012至2014年间,根据被传怀孕的时间推算,当年的小婴儿已成长为五六岁的女童,正是天真活泼的时候。她说:“是哪一本书里见到过这样一段话,如果家庭中有一个五六岁大的女孩,那么她们是神派下来的天使。她们带来的快乐实在太多。现在看来,此话一点也不夸张。”因为我的家里也有一个差不多大的女童,所以,我表示,此话不假。
对于这么一个好像天使一般的孩子,安妮宝贝既宠爱又克制,教养过程中本着一种各自独立、互相尊重、各自都要成长的原则,“并不整日与她缠绕一起”,“保持略微的距离感”,“给予对方重视的感受,但不侵扰和控制对方的情绪和意志”,强调做母亲的要有自己的生活。
要做到这些,尤其不侵扰和控制对方的情绪和意志,如果妈妈们都能做到这一点,应该就会少很多诸如“陪娃写作业导致心梗犯了住院”,“远交进攻——孩子做作业时,家长要离的远一点儿还能偶然交流交流,如果离得太近,肯定会攻击他!”等母子女相处中的障碍吧。
关于孩子的学习,她说:“有什么可着急的呢?孩子总要按照自己内在的节奏慢慢生长起来。”对于学习,习得智慧比习得知识概念更重要。孩子认为上芭蕾舞课导致疲倦,想休息,于是便没有再继续上下一阶段的课程;孩子回家沉迷于绘本、手工、画画,忘记做数学和拼音,也不催促。“不对孩子寄托过多期望,也不试图努力灌输什么”——让孩子以自己的方式去探索。作为父母,对孩子进行引领,创造清静滋养智慧生发的环境,不把自己未尽的人生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需明白,自己的人生和孩子的人生是各自独立的。
对于母亲、女儿、外孙,祖孙三代的相处模式,在《月童度河》中她用了一篇短篇小说《月》来描写。不知道是她周围的人的故事,还是她对自己、女儿未来人生的一种虚构,抑或是二者杂糅虚构出来的一个故事。
3.修佛及自我思考
修佛的这部分她花了很多篇幅。我远远没有达到理解佛法的境界,对书中阐述的高深佛法似懂非懂。一些比较晦涩的部分是在跳着看的。但是她那些关于对修佛经历的描写,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又很精妙,与之相对应所采取的生活方式又非常地独特,所以还是不自禁地做了一些笔记。时时翻出来看看,以作警醒。
关于修佛经历。安妮宝贝一直在旅途中,日本、印度、不丹、西藏,以及一些东南亚国家,经常出现在她的小说或者散文里。而她在这本书中所写的跟旅行有关的,很多都是住在当地的寺院修行的经历,以及对于这个国家、城市文化底蕴的感悟。小住位于山谷中的寺院中,每天烧饭、打扫、清洁,听法师讲解佛法,自我修行。同时把一些感悟也写在了书里。
甚至她会把孩子的夏令营,也安排在寺院里。
关于社会现象。一次看眼科的经历,让她感受到,要想有体面地享受医疗服务需要付出的昂贵代价。
我也曾在一个所谓高端诊所工作过,服务对象是外国人以及国内生活比较富裕的家庭(中产阶层以上)。诊室开阔明亮,医生和蔼有耐心。护士和后勤人员永远笑脸相迎,轻声软语,服务周到。患者预约而来,没有喧嚣和拥挤。每一个来就诊的人都受到贵宾礼遇,享受作为一个人的体面。与此相对应的是,需要付出高昂的医疗费用以及社保不可用的门槛。
这个诊所的模式,在它的发源国就是随处都有的普通诊所,并不是什么有钱人高端的诊所,普通民众就能享受到这样的服务。
安妮宝贝说,一个社会,如果没有服务于比较广大的目标,没有信仰,人与人之间,只有自我满足、一律为自己的方便做打算,就会弱肉强食。无信用,彼此自私暴戾地相待。失去敬畏,互不援助,刺激进一步弱肉强食。
关于生活方式。她说,年轻的女孩,不应该一味把时间花在追逐热门电视剧网剧、精心打扮修饰皮囊、渴望华贵奢侈的物品,以及幻想有男子平白无故对自己热爱一生一世。这些都是泡沫。女人最好有一半活得像个男人,像他们一样,不把情爱当作生命唯一源泉,做更重要的事。……很多金句可以参考用来教女孩,以及自省。摒弃电视、嘈杂的网络,筛选出对自己重要的资讯,那些垃圾信息、广告,都在导向无节制的消费、娱乐,而内心一片空寂。
近几年网络上相传安妮宝贝已离婚,无从考证。人们只是从她2011年的一部长篇小说《春宴》,女主人公的处境中推断出来的。不过,她这么一个强大的人:获得了财富的自由,有自己热爱的事业,持续写作;有信仰——不迷失于俗世喧嚣;有女儿、母亲在……离婚或是不离婚,也只是生活状态发生了变化。
作为读者,我觉得不必过多关注作者的私人生活,关注她的作品就行了。在阅读中与作者交流,找出自己想要的,得出自己的答案,这就够了。
就像安妮宝贝在《月童度河》的序言中所说,这本书里所写的是她当时心境下对自己心灵清理的记录,是她当时对人生、对自己的思考,对她来说,书写完就已经是过去时。而重要的是,在读者阅读的时候,阅读的人的心境,有没有在当下与之产生对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