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想|文字有意义,写作无意义

文字的意义在于承载着情感和好的价值的观念传递。
昨天在简书上开通了自己的写作号,开始发文坚持日更打卡。得到了几个点赞和评论,给了我很大的喜悦和动力,于是我顺手点开推荐热文。发现有很多的“如何写一个爆款标题”“利用知识变现,月入十万”“自律的男孩要做的十二件事”
我个人对标题党已经免疫了,但是抱着学习的心态,我还是点进去看了看。发现确实大部分只是为了吸引眼球,放大欲望,贩卖焦虑,推荐课程。只有仅少的一部分真正分享了一些写作的技巧和方法,但总归觉得哪里不对劲。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这种感觉已经变成生活的常态。在你早上起来,去公司的路上,刷刷头条,看到一篇“震惊,原来你还不知道……”看完后觉得有点意思,又看起刷新出的同类文章,等你再抬头的时候,已经到公司了。中午,你为了放松压力,打开浏览器,看到“沙雕网友的日常”捧腹大笑。
晚上回到家里,躺在床上打开抖音,看着视频里类似的漂亮小姐姐循环给你说段子,播那几首热门的音乐,说好的就刷一会,可是时间不知觉就到凌晨了。你一打开淘宝,里面就给你推荐你喜欢的款式,并且还告诉你马上要优惠降价了,大数据还统计出你面膜快用没了,提醒你备货。
是不是觉得好像有一只手,在服务你的生活呀?是的,这只手叫做算法。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发布和获取信息的成本变得很低,Facebook每秒都会发表51万次的评论,以及29.3万次的状态。信息爆炸的时代,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就变得难了,而算法其实只是一种整合信息的技术而已。
你也可以像罗胖说的那个朋友一样,硬生生在一个娱乐平台上,找到打羽毛球的视频和教学,不被其他信息所干扰,逐渐利用算法,变成了一个学习的平台。所以说,算法并没有什么对错。算法迎合你的需求,给你推荐资讯,你花费注意力去关注,并且收获到愉悦或平静,也没有什么不好的。
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你投入到哪方面,就能得到哪方面的产出。而且注意力也比较值钱,粉丝经济,流量变现证明了这点,所以引得各家媒体平台抢占。在你沉浸在媒体平台的一条视频,一篇文章的背后,是一大堆高智商,能力强的人在运营。这其中就有一小部分人,他们洞悉人性的漏洞,色情,焦虑,娱乐绯闻,猎奇,因此对症下药,利用这些吸引你的注意力,因此自我得利。
就像现在的一些作者,写一些所谓的爆款,标题很大,内容空范,是能让人点进去,然后看什么呢?看作者不切实际的夸夸其谈,还是没有落地考察调研的结论和报告,还是一碗激情满满的毒鸡汤?还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华丽词藻堆叠的强行炫技?亦或者是你只要看了这篇所谓的干货直接就能解决所有问题?
这样的文字就算成为爆款又能怎么样呢?我觉得大多数人都是正常的,有自己独自的思考与辨别能力,一篇没有价值的文字,可能浪费的是点进去看的那几秒钟,失去的是对作者长久的信任。
从古到今,多少文人墨客,多少诗词歌句,但是真正经历过时间的沉淀,成为经典传唱开来的有多少呢?不多,四书五经,唐诗三百首,宋词几百篇,名人那么几个,代表作那么几本。
这些无一不是包含着有深度价值的观点,比如说论语开篇第一句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或者是有真挚情感的寄托,比如说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我觉得,只有真正具备这两种特性的文字,才能真正被大众所认可,广泛传播,比如前几年就有一句诗“我有一壶酒,足矣慰风尘”,其中包含的深厚情感被大众所感知,纷纷接下一句。
“我有一壶酒,足矣慰风尘;尽倾江海里,赠饮天下人”。还有各种诞生了各种版本,三国版“我有一壶酒,足矣慰风尘;兵戈九州乱,江山三鼎分”。当然还有水浒版,红楼梦版,一时成为接诗热潮。
最近的一次,《啥是佩奇》宣传片引爆了朋友圈,靠的也是情感的寄托,而文字版其实就是朱自清的《背影》。
所以,我觉得文字的意义在于承载真挚的感情和好的价值观念的传递。什么时候我们开始背离这些,再多的技巧和方法都不能让所写的文字成为长久的爆款。
但是我们平常人,不是先贤圣人,不是知名作家,也不追求自己的文字能否成为爆款,用不用一定要写出文字的意义呢?
肯定不用呀,写作并不一定要追求有意义。能让把自己真实想法写出来,不参杂质,收获内心的愉悦,这是写作的意义所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