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有限责任家庭》:让孩子成为他自己,而不是父母想象中的人

《圣经》中有句话说,不是在爱中,就是在恐惧中。
爱带来如其所是,带来对事实的臣服和行动的智慧;而恐惧带来分裂,带来对错评判,带来应该与不应该的较劲。
【1】
场景一:
周一早晨,因为降温,我让儿子加一件厚毛衣,结果他穿上以后觉得胳膊很难活动,立马就脱了厚毛衣,坚决表示不穿。
我问他要是冻感冒了怎么办?他赌气地回我:“感冒就感冒,反正我不穿!”面对10岁的儿子,我是选择强势压制还是给他自由选择?
我要是强势压制,他最后肯定会穿上厚毛衣,但是心情肯定不美丽;我要是给他自由,他真的感冒了要受罪,我也得跟着担心。
最后,我建议儿子脱下身上的薄毛衣,这样再穿厚毛衣,他穿上后说很舒服,我也不担心他挨冻了,皆大欢喜的结局挺好。
场景二:
儿子跟小她两岁的表弟诚诚一起玩奥特曼卡牌,一会儿听到儿子大喊:“我跟你换这张!”而诚诚牢牢拽着卡片不松手。
我问儿子怎么回事,他说想跟诚诚换一张卡片,但是诚诚不愿意。我批评他不能欺负弟弟,诚诚不愿意,就不要强求。
结果诚诚一言不发,眼眶通红地突然把卡放到我儿子手里,我立马把卡片放回诚诚手里,诚诚却慌张地说:“姑姑,我不要了,爸爸会打我的。”
我这才想起诚诚经常被他爸爸打,因为爸爸要求他让着小他两岁的妹妹,诚诚不服气不想让,但每次被打过还是得让,导致诚诚内心特别胆小自卑。
总结:
《圣经》中有句话说,不是在爱中,就是在恐惧中。
爱带来如其所是,带来对事实的臣服和行动的智慧;而恐惧带来分裂,带来对错评判,带来应该与不应该的较劲。
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能否看得见孩子的真实的孩子,感知孩子的内心世界,决定了孩子一生幸福与否的基础。
正如美剧《福斯特医生》中,爸爸对婚姻失败的福斯特说,你总能够“正确”地伤害别人。
父母是否伤害到孩子,并不在于你对孩子说的话是否正确,而在于你的心——你的心处于爱的位置,还是分裂的位置。
从事心理学研究十多年的学者李雪,在新书《有限责任家庭》中,深度剖析了良性运转的家庭模式,提出“有限责任家庭”的理念。
接下来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解读父母如何正确地养育孩子,为孩子创造有益的家庭环境,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他自己想成为的人。
【2】
“让孩子成为他自己”的第一点:做足够好的妈妈。
大家还记得前一段时间因为儿子考了98分,妈妈患上抑郁症的新闻吗?39岁的秦女士是杭州一所重点小学的老师,她的儿子5岁就上了小学。
她对儿子的要求是必须考100分,有时候儿子考了98分,秦女士会训斥儿子说:“我班上的孩子一半都考了100分,你为什么考不到?”
这导致她觉得自己非常失败,长期累积导致秦女士患上严重的抑郁症,这就是一个要求自己做完美妈妈的典型案例。
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提出“足够好的妈妈”的概念,他认为,足够好的妈妈能够养育出具有真实自体的孩子。足够好的妈妈的特征有:
一、在婴儿出生前后,处于原初母爱贯注中。
二、能够满足婴儿的主观全能感。
三、会给婴儿适当的挫折。
四、能忍受孩子无情的使用和攻击。
概括起来说,足够好的妈妈指的是妈妈刚开始完全适应婴儿的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妈妈适应得越来越少,并根据婴儿逐渐增长的能力来应对失败。
曾奇峰曾解释这句话说:
一个妈妈越能够面对和接纳她逐步被抛弃、失败的命运,就越能做一个好妈妈。
妈妈在孩子处于婴儿时期的时候,完全及时地满足孩子的所有的需求,让孩子的内心充满爱和安全,奠定孩子成长的基础。
而在孩子逐渐长大的过程中,妈妈要逐渐接受孩子面对的挫折,明白孩子不是全能的,他有缺点和不足,妈妈不是改造而是接纳。
更重要的是,妈妈不能严苛地要求孩子完美,这样只会让孩子的成长陷入迷茫,更容易把自己陷入“完美妈妈”的深坑中难以自拔。
让孩子安心地成为他自己,妈妈首先要做到放松心态,接纳真实的孩子,才能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有助于孩子的成长。
【3】
“让孩子成为他自己”的第二点:满足孩子的真实需求。
李雪在书中回忆她跟妈妈的相处细节,妈妈下楼给她买东西崴了脚,却责怪李雪为什么偏偏要这个时候买东西?
还有一次李雪想吃巧克力和牛肉干,妈妈买回家后,却指责李雪说:“你知不知道这些零食有多贵?我们家没钱,你还要吃这么贵的零食!”
李雪的妈妈在为她做了事情后,总要回头责怪李雪,这导致李雪形成了“虚假自体”,为了迎合妈妈儿不得不隐藏自己的“真实体验”。
虚假自体的形成,源于失败的母婴关系,妈妈不能根据婴儿的自发需求来回应,无法及时满足婴儿。婴儿为了生存,只能去适应妈妈的反应,从而远离自己的真实需求。
那么如何理解“虚假自体”和“真实自体”的概念呢?李雪解释说:
真实自体就像自带电池的笔记本电脑,一个好的关系可以给自己充电,没有插电源的时候也能照常运转;
虚假自体则没有自带电池,只要关系断裂,就像被拔掉充电线一样,让人两眼一抹黑,在慌乱中没有存在感。
也就是说,真实自体可以独立存在,而虚假自体必须依赖关系而存在,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虚假自体的关系,导致孩子为了保住关系而做出各种妥协,任凭妥协伤害自己。
合格的父母,应该及时看到真实的孩子,及时回应孩子的真实需求,不带任何附加条件,才能让孩子做会真实的自己。
真正懂得爱孩子的父母,在做合格的父母的基础上,更能不断地消解孩子成长中的苦痛和挫折,给予孩子全然的爱与力量。
【4】
“让孩子成为他自己”的第三点:帮助孩子平衡自我和现实世界的关系。
我儿子上小学四年级,他的数学成绩一直徘徊在90分左右,无论大考还是小考,总会在计算题上失分,气得我真想狠揍他一顿。
为了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我特意买了计算题本让他每天练习,结果他一直不肯做,还跟我表态下一次考试一定不会错,但还是照样会错。
儿子跟我说:“妈妈,我只是没有认真写,认真写肯定不会错的!”其实这就是他过于自恋,而导致没有跟客观世界建立联系导致的。
我们每个人的潜意识里都有自恋情结,但是这种情结如果过分膨胀,就会阻碍跟客体关系的建立,父母需要帮助孩子平衡自恋维度与客体关系维度。
自恋维度,是指一个人能够多大程度地按照自己的意愿、遵循自由意志而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绽放自我”。
客体关系维度,是指一个人的心理发育能够感知到客体的存在,能否跟客体建立真实有意义的链接。
针对儿子的情况,我跟他详细分析了计算题出错的原因,不是他不会做,而是他不熟练,就需要大量的练习来确保正确率才可以。
在孩子探索世界的过程中,父母没有过多地、自以为是地加以干扰,才能使孩子的天性得以保全。
在满足孩子的自恋维度基础上,父母要及时帮助孩子建立客体关系维度,就是要客观地认识自己,并且力所能及地做到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而想要保持自恋维度和客体关系维度的平衡,最关键的是恢复我们的真实自体,这就跟第二个部分父母看见孩子的真实需求联结起来了。
【5】
父母是带着孩子来到这个世界的人,更是养育孩子和教育孩子的第一责任人,养出什么样的孩子,就取决于父母是什么样的水平。
李雪提出的“有限责任家庭”概念中的这三点,建议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长过程中,尽量要做得到,哪怕做不到,也要尽量接近比较好。
身为父母,我们都想让孩子的未来更出色,而孩子的未来其实就掌握在父母的手里。
那么就从现在开始,做足够好的妈妈,看见孩子的真实需求,帮助孩子平衡自我和世界的关系,才能让孩子的未来拥有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