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木读书读书国学与传统文化

杜甫诗歌《春望》解析

2019-02-12  本文已影响42人  北苑男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一.“诗史”:杜甫的诗歌被称为“诗史”,是因为杜甫的诗歌是中国现实主义的伟大作品,杜甫从个人生命遭际联想到安史之乱后国破家亡,诗人以沉郁顿挫的诗歌语言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二.诗歌串讲:

首先,《春望》作于安史之乱后,当时诗人为报效朝廷,只身前往甘肃灵武投奔唐肃宗,不料途中被安史叛军俘虏押往长安。再长安诗人目睹了京城沦陷后的巨大变化,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和对家人安危的惦念交织在一起,于是诗人创作了这首融情于景、合忧国与家愁为一起的爱国主义诗篇。

首联“国破”二字统摄全诗,为诗歌主线。诗人在京城看到国家破败都城沦陷的惨状,山河虽在,可是早已是面目全非,山河、河山已经易主归了叛军所有,都城草深林密,可是城里的春天属于了别人,草木也是别人的草木。这一二两句从长安的凄凉春景中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悲痛。

颔联一写眼见,一写耳闻,移情于物,借乐景写哀情。由“花溅泪”拟人化的手法,给落花赋予了人的悲情哀情,在看到花儿凋零时想到时局艰危,诗人不由得泪流满面,“泪”既是话的凋零之泪,又是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泪。“鸟惊心”既是写出了都城沦陷后,诗人的出现惊飞了鸟儿,同时鸟儿的惊飞也惊吓了诗人,诗人亡了国离了家,鸟儿也离群索居,两者大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觉。“感时”和“恨别”一写忧国,一写怀家,花儿为国忧伤落泪,年二同是人一样离群索居漂泊无定。

颈联同样时把国难家愁交织在一起,更衬托出了死鬼思家的心里。战火连绵数月,家信不通,让人不由得担惊受怕。

尾联既不言志也不抒情,只是诗人的自画像,刻画了一个须发皆白瘦骨嶙峋的老头形象。“搔”字更见诗人之孤苦憔悴,头发不仅全白了,而且稀疏的不敢用手抓,只能用手指轻轻低搔,而且可能每搔一下,就会掉落一根。这幅杜甫的自画像表达了诗人极度忧国忧民的心情。

三.诗歌结构:

《春望》的诗歌结构为乐景与哀情、忧国与思家互为交织、融为一体。

四.杜甫的诗歌变化:

安史之乱前“裘马轻狂”的乐观积极的诗歌:

《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自然清新;

《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激越豪迈。

安史之乱后的忧国忧民的诗歌:

《春望》忧国思家;

“三吏三别”(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战争给人民造成的灾难;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