饔飱禅记(1)
饔飱禅记
一
读《孟子·藤文公上》:“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飱而治”。贤能的国君应该与百姓一起下地干活,自己种庄稼,自己做饭吃。这不是孟子说,而是有人向孟子宣传他的新偶像——神农学派许行的观点。孟子就用“劳心”、“劳力”的社会分工来驳斥他。我不想借此谈论孔孟之道。引用此话,只是为了点明标题出处。“饔飱”意为熟食。“饔”指早餐,“飱”指晚餐。恰好一日之中我只做早晚两餐,以此作为美食笔记的题目就再合适不过。
我心底有一丝书生的清高,自以为是知识女性,虽也常在人前自嘲“煮饭婆”,倘若他人真如此以为,便大为不乐。但喜欢厨艺是事实,而且我发现喜欢的势头超过其他一切爱好,甚至当我将所有爱好的动机细捋一遍后,发现其他爱好皆有超乎爱好本身的动机,唯做饭是不抱任何目的的喜欢。
当我几天不读书写字,内心并没有那种饥渴得猫挠似的难受,唯有害怕自己就此堕入平庸的恐慌。只有拿起书、提起笔,才能重新获得走入人群的“自信”。我很怀疑这是发自内心的自信,更像是件穿给别人看的外衣。读书、写字就好比法律这一道德最低底线,只要做过,就显示自己是有一点文化嗜好、文化追求的文化人,而无更深入、持久的动力。而做饭就不一样。模样漂亮了,想追求口味,口味达标了,想追求工艺,工艺实现了,又想追求原始,返朴归真。一次面点失败,就埋头查资料、找原因。当初若能以这样钻劲来读书、习字,又岂会劳碌半世却一事无成呢?我只在做饭上体验到“真爱”的快乐。五祖禅师说:砍柴担水皆是禅。世上万事万物皆可入禅。前提是心神专注,砍柴时即想着砍柴,担水时即想着担水,做饭时即想着做饭。我对做饭的痴迷,可谓是“禅”了。
孔子说:“志于道、依于仁、据于德、游于艺”。我的老师说,成为圣人很难,但若能在某项技艺上进入“游”境,也能领略“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圣域风光。攻其一隅,也未尝不是捷径。艺能养气,生命如气球,是一贯通体,从气球入口处吹进一口仙气,便能扩散到整体。艺便是气球的入口。孔子这句话的核心是“艺”字,“艺”是君子修身的入口,也是最终的完成形式。
所以,我将我的美食笔记命名为“饔飱禅记”,在做饭中修行,参禅悟道。它不是说明书式的食谱。因为写食谱,会为了积累品种数量,而沉溺于追新猎奇。我只是想探索一些原理,找到问题根本,知其所由,便能举一反三地改进创新。也许我会更多地写失败,在失败中查找原因、总结经验。我有信心,将我做过的每一道美食,都做成天下最好。
二
今早的葱饼做得比较失败。
葱饼也是浙西地区名小吃,几乎无人不爱。美食博主“盗月社”,曾专门作过一期寻访衢州美食的视频,葱饼是其中的主角。片中称之为烤饼。葱饼的确也是龙游地区的叫法。龙游人认为烤饼是大类的称呼,每一个烤饼店,都烤着两种饼——葱饼和梅干菜饼。由此可见,龙游人活得比较精细。中国人谦虚的品质也体现在食物的命名上,明明葱饼馅的主角是鲜肉,偏偏以葱命名,而梅干菜饼的馅料中,肉的比例也远高于梅干菜。
葱饼是用碳炉烤的。家庭自制的首要难题是,如何用普通厨房用具替代碳炉。我尝试过平底锅、烤箱,今天使用电饼铛。我发现在这三件工具中,电饼铛是最不合适的工具,首先它在饼皮上留下的横杠子就破坏了“形似”。此为失败原因之一。
之二:汤汁不多。此饼一口咬进去,应是汤汁直流。肉馅的汤汁有两大来源:一是打水,就是在肉馅上加入葱姜水,顺时针搅拌,使鲜肉吸饱水分。烤熟后,水从肉馅中析出,流成汤汁。二是增加肥肉比例,肥肉出油,使汤汁盈润香浓。肥瘦比例少说也得四六开。
之三:酵母过量。店里一般用死面,因为半发面时间放长就成发面,而死面时间放长,延展性好。家庭自制,面的醒发时间短,最好使用半发面。半发面的揉制法,一半烫面加一半发面。烫断一部分面筋,可使饼皮柔软。烤、煎、烙的饼子,面筋性强,饼皮会发硬。我们需要酥脆的口感,而不是硬脆。另一半用发面,即可保持筋性,又能软化饼皮。今天失败的原因是酵母加得过多,300克面粉,加了3克酵母,使得面团在制饼前就全发了。半发面追求的效果是制作饼胚时未发,在烘烤过程微发,烤出的皮薄而软。若提前发就成发面。一经烘烤,饼皮就有了厚厚的蜂窝组织。应该放少于1克的微量酵母。放酵母不是为了膨发面皮,而只是为了改善口感。
之四:肉馅切得太细。切成黄豆大小即可。
之五:肉馅应调得偏咸,后面加入的葱会综合咸味。
下回作葱饼,最好用烤箱加披萨石,先将石板用230度烤半小时以上,饼胚在凉水上过一下,贴在石板上,烤15分钟。这是最接近碳炉效果的烤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