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什么在决定你的自驱动力?
“寻求真相”对他们来说就是刚需,若不弄出个水落石出,他们就难受得很,若看到一点希望,他们就欣喜若狂。遇到一点挫折根本不算什么,因为真相就像火,他们就像飞蛾——还有什么比“飞蛾扑火”更自然呢?
分析能力简直就是“一切能力之王”,可整个教育制度好像在这个能力的培养上彻底失灵。而偏偏有少数人最终“无师自通”,习得了这个能力。为什么?为什么!因为对那些“少数人”来说,“分析”是刚需,弄不明白就难受得要死。
既然“分析”对他们来说是刚需,那么为了满足这个刚需,接下来需要学什么他们就去学什么,需要用什么他们就去用什么,需要克服什么障碍他们就去克服什么障碍……因为那是刚需,所以谁也拦不住他们。
上文里就有明证,“分析”对我来说就是刚需。若我认定某个问题需要一个解释,那我就会不断地思考、观察、分析、总结、补充,再思考、再观察、再分析、再总结、再补充……这个过程很可能长达好几个月或者好几年,甚至“一辈子”。你看,7年后我的结论相当于7年前,不仅进步了一大截,还精准了一个层次。
【优秀是一种习惯】
这话肯定是对的,因为所有的刚需,都必须显然成为“习惯”,就好像你从一开始就习惯“到点儿吃饭”一样。甚至,“习惯”很可能只不过是“刚需”的另外一种说法。
对一些人来说,“优秀”真的是刚需。观察那些优秀的人,若有机会与他们沟通,你就会发现,他们在这方面几乎是一模一样的态度:
【要做,就要做到最好——起码是自己能做到的最好】(注意:是“最好”,而不是“好”或者“很好”)。
否则,他们会很难受。虽然那种难受不能言传,只能意会,但反正就是很难受。
我在面试的时候,总会问一个简单的问题:
【你在哪些方面做到过第一,或者做到过最好的?哪怕是局部,哪怕是小范围。什么是牛人?一般用3句话就能描述清楚了】
【有“做第一”的执念】
【有过“做第一”的经验】
【有过多次“做第一”的经验并能将其总结出来】
大多数人从未有过做到第一、做到最好的经验,于是,即便做不到第一、做不到最好,他们也不会因此难受,更不会因此格外难受。也许他们曾经难受过,但那么多年过去,他们早就习惯了。
所以,【正确的刚需是一切驱动力的源头】
为什么加了个定语“正确的”呢?因为有些刚需不会令人进步。例如,我们身边的很多人都有“吐槽”的刚需,若不抱怨,他们就难受,“不吐不快”,不吐出来或者吐不出来就“感觉要爆炸”,而吐出来之后又“感觉被掏空”。
再如,我们身边有很多人把“活在过去”当成刚需(甚至不是“活在当下”),他们“好汉只提当年勇”,总是感叹“时风日下”,无法乐观地对待未来,当然也不可能“活在未来”了。
在过去的20年里,科学家对大脑的认知突飞猛进,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结论是这样的:
【大脑是可塑造的】
大脑一直在“被塑造”——被环境塑造——更重要的是,它竟然可能被自我塑造。
【刚需塑造大脑】
不断重塑大脑的其实就是一个人的自我驱动力,也就是说,其实就是对刚需的认知与选择。
那么,问题又来了:
【如何认知、选择、培养正确的刚需呢?】
若你仔细想想,就会知道:“刚需”这个东西,从本质上来看,是根植在价值观上的。价值观几乎决定了一个人的一切——我们早就知道了。
那些“表现型人格”的人,因为更在乎自己在别人面前的表现,所以“成功”这个状态是他们的“选择”,也是他们的“刚需”。
他们时时刻刻希望自己在别人面前表现的足够好,“成功”这个状态当然是最令他们向往的。
与之相对,少数“进取型人格”的人,因为更在乎自己的变化和进步,所以并不在乎(或者说“没那么在乎”)自己当前的表现。他们知道,任何学习、改变、进步都需要一个过程,在早期步履蹒跚、跌跌撞撞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持续刻意练习,就一定会进步和变化,而且最终会好起来的。
所以,进取型人格的人,很容易理解、接受并直接开始践行这样一个观念:
【成功只不过是某一时刻的状态。成长才更重要,成长才是真正的刚需。】
你看,“你的价值观决定了你的命运”,这话一点儿都不过分。经过这么久,你早就知道了,大多数人的价值观是这样的:
1.金钱>时间>注意力
2.成功>成长
3.现在>过去>未来
而如果你的价值观里竟然是这样的:
1.注意力>时间>金钱
2.成长>成功
3.未来>现在>过去
那么,你的选择就会自然而然地发生变化,你的“刚需”就会自然而然地与其他人不同。
不妨来看一个也许会让你感到震惊的例子。对“为什么绝大多数人最终赚不到很多钱”这个“终极问题”,我有这样的解释:
【因为赚钱对他们来说其实不是刚需。】
大多数人的刚需是什么呢?
【大多数人的刚需是花钱。而不是赚钱】
仔细观察一下就能知道,“发财”几乎是所有人的梦想,他们以为“发财是刚需”,可他们的想法暴露了真相:
等我发了财,我就——!(请填空,反正你早就听说过一大堆答案。)
你看,“发了财之后最想做的事情”才是他们真正的刚需。对他们来说,发财只是手段,花钱才是目的。
这世上只有少数人“花钱是为了赚钱(投资)”,而绝大多数人“赚钱是为了花钱(消费)”。这不是绕口令,而是朴素的逻辑分析。也正是这个差别,最终造成了人群中财富分配上的巨大差异。
首先,我们要达成一个共识:
【刚需是可以主动选择的,而不一定是天然的、一成不变的。更进一步,刚需这东西通常不应该被被动接受。】
若顺着天性,懒惰是刚需,贪婪是刚需,嫉妒是刚需……“七宗罪”里有一个算一个,全都是刚需。甚至可以不夸张地讲:一切进步与成长,都是“重新选择刚需的过程”。
“知道我可以选择”这个“元认知”极度重要。
【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只要这句话刻在了你的脑子里,你就“干掉”了99%的人。他们在人生的每一个关键时刻所展现的懦弱、纠结、愚蠢,以及事后的懊恼与追悔莫及,首先可能是因为选择错误,然后可能是因为“甚至不知道自己还有选择的自由”——更别提什么“选择的勇气”了。
在众多“正确的刚需”中,最关键、最核心的是什么?
【耐心】
耐心是一切成长的刚需。心理学家建议家长们:教小孩养植物比教小孩养动物好。为什么?因为养植物更需要耐心。植物的生长速度往往不是那么快,而且很少给出“直接反应”。人在一生中要“活很多辈子”(七年就是一辈子),也就是很多年——七八十年总有吧?在这个过程中任何一个节点上,你都会觉得“这在总体上是一段很长的时间”。如果没有耐心,怎么走好这么长的一段路?
为什么这个标题的专栏很少提到钱?就算提到,也是在文章开始发布后很久?道理很简单,也很明显(当然,最终只有少数人这么认为):
1. “财商”的培养显然是最需要耐心的。
2.与财富相关的一切重要技能都“看起来”缥缈甚至虚无。
正因为“看起来”与财富关系不大,才导致绝大多数人不重视,甚至干脆不知道自己可以学、应该学,可以练、应该练。
进而,若一个人没有耐心,就不大可能从一大堆“看起来并不相关”的技能中剔除那些“果然不相关的东西”,找到“看起来不相关可实际上至关重要的技能”,然后进行刻意训练。甚至,即使有人帮助他们指出那些“实际上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技能”,他们也会因为缺乏耐心而无法体会那些技能的重要或不可或缺,于是随时都可能放弃磨炼,而后“印证”自己的感觉:“看,果然没有用吧?”
没有耐心的人什么事都干不成,怕麻烦的人会被麻烦一辈子。为什么有的人更有耐心?为什么有的人更不怕麻烦?我们早就讲过了:有的人是“活在未来的”。
只有“活在未来”的人才有真正的耐心,换言之,衡量一个人的耐心有多大,只要看他活在多久之后的未来就可以了。
更多的人短视的。短视的人,无论做什么都想“马上生效”,甚至“马上生效”对他们来讲是“绝对的刚需”。如果不能“马上生效”,甚至哪怕是“感觉不是马上生效”,他们就会立刻放弃。
弄明白“选择意识”与“耐心”的重要性之后,还需要深入思考另外一个重要的概念:
【现状】
对很多人来说“现状”就像“地心引力”,时时刻刻拖着你,让你根本飞不起来,更别提“飞出去”了。
现状是过去的积累。其实说白了就是过往的铭印叠加。急切的想改变现状就是对果的执着。
只需要认了。也就是本心说的接纳。把当下作为新的起点,开始积累,着眼未来,活在未来。
【你从来都不知道自己最终还是拥有选择的自由】
【你知道要靠耐心“活在未来”。】
【你知道现状是积累,你知道对现状不满是没有意义的,你知道所有的解脱最终都只能靠积累实现】
好了,基于这样的认知和价值观,你就能运用另外一个“终极武器”了:
【选择正确的“难受”】
在追求财富这件事上,起步时“没钱花”和“赚不到钱”都是让人很难受的。但你仔细想想就能知道,解决前者会让你“不管赚到多少钱都留不下什么”,所以,解决后者应该更重要。
把注意力放在解决后者上,养成“赚不到钱就很难受”的习惯,再加上其他的正确价值观的自然选择,你就会得到很多“自然而然的正确的结论”,进而产生很多“必然生成好结果(甚至惊喜)的行为”:
1.赚不到钱是因为能力还不够。
2.只要有足够的耐心,一切能力都是可以习得的。
3.假以时日,我的收获会越来越大。
在习得任何技能的过程中都会有“难受”的地方,因此,选择正确的“难受”常常是关键。
思考:在这一节提到的方法论,你应该作出哪些选择和改变?
以始为终。从未来看。不断的积累。比如说对我来说成长是刚需。成长最快的方式是教别人不断的输出。我之前感觉自己探索和找高人探索是最快的。所以不愿意输出感觉太浪费时间。我得去求道,悟到,做到。现在发现有些东西钻研完了。自己也实验了。还要输出以便更好的成长。这就设计到选择“正确的难受”比如讲课。还有好几个事以这章来看。都开始慢慢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