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平平会-会玩,并不是坏事
今天六一,就给大家分享一个关于孩子“玩“”的话题吧。其实,会玩,并不是坏事。
在传统观念中,“玩”常常被视作一种消极活动,与“工作”和“学习”形成对立。尤其是孩子,如果在该学习的年纪爱上了玩,家长往往会特别反感。殊不知,会玩,并不是坏事,而是一种特殊的能力。
首先,玩能激发孩子的创造潜能。心理学研究表明,玩可以激发人的潜在创造性,因为玩乐活动往往能够引导人们跳出常规思维,尝试新的可能性。
比如,我儿子从小喜欢玩乐高。刚开始他是照着图示来搭建各种模型,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挑战,如物体不牢固容易倒塌、拼接零件选择不当等等。他通过不断思考、摸索,最终不仅解决了问题,还创造出更多图示上没有的模型。玩乐高的过程不仅培养了他的动手能力,还大大激发了他的创造力。
其次,玩能提升孩子的社交技能。从儿童的角色扮演游戏到成年人的各种社交活动,玩乐提供了一个自然的社交环境,使人们在互动中学习合作与竞争。
邻居家的孩子小明特别喜欢玩桌游,在玩《大富翁》游戏时,他通过买卖地产、收取租金等方式积累财富,体验到竞争的压力,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处理冲突,如何在保持友好关系的同时进行合理竞争。这不仅让他在游戏中找到了自身的价值,也无形中提升了他的社交技能。
第三,玩能提高孩子的处事技能。在游戏中,玩者经常要面对各种挑战和难题,这需要他们动脑筋思考解决方案。
比如,然然从小喜欢玩围棋。围棋是一种需要高度集中和耐心的游戏,一局下来可能持续数小时,期间需要始终保持专注,仔细考虑每一个棋子的落点,这个过程极大培养了然然的专注度。同时,通过评估当前的局势,预测对手的可能反应等,也锻炼了他的观察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现在8岁的然然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超出了同龄人。
所以,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如果孩子对玩感兴趣,家长大可不必惊慌,而是要顺势引导。
第一,提供有益玩具和活动。选择对促进孩子全面发展有益的玩具和活动,如积木和拼图、角色扮演游戏等,以培养孩子的空间智能和逻辑思维能力,增强孩子的社交技能和情感表达能力。
第二,积极参与和正确引导。家长应主动陪孩子玩玩具、做游戏。一方面可以了解孩子的兴趣和思维模式,另一方面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提升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合理安排时间和环境。如每晚陪孩子玩半小时积木或拼图,每周末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为孩子营造一个安全、愉悦的玩乐环境,不断培养孩子的规矩意识、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
会玩,并不是消极的表现,而是一种独特的能力。让我们珍视并保护孩子的天性,使他们在玩乐中发现自我、激发潜能。
愿天下所有的父母都能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充满善意与引领、学习与探索的成长环境,助力他们阔步迈向更加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