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曾经颠覆微软认知的理念
从今天起我会和大家共同学习《定位:有史以来对美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这本书。这是一本被称为美国CEO们最怕被竞争对手读到的商界奇书,它深入阐述了定位理论和操作方法,持续多年被评为美国史上百本最佳商业经典的第一名。作者特劳特用此理论专门用于辅导全球500强企业如微软、宝洁、GE等的营销战略,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丰富定位理论。在“定位理论”进入中国后,包括华为、王老吉、老干妈、香飘飘等企业都成为定位战略的践行者,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看到这里你也许会想,我只是一个普通的人,这种用于企业的定位理论和我有关系吗?那么,首先我们来一起搞清楚什么是定位?定位理论是否能为个人带来收益?

前两天一位法院的朋友在聊天时讲了一个故事,他说有某省警局中有一个女警察,因为多次破获大案要案,被当地誉为女神探,在电视台的一次采访中记者问“您的工作原则是什么?”女神探说“多年以来我的工作原则就是绝不放过一个坏人”。
一个警察说,我的工作原则是绝不放过一个坏人。请大家想一想。这个原则有没有问题?
一般来说,大多数人会认为很正常,很正确,这就应该是一个好警察的工作原则。然而,我的法院朋友却说,当时他一看到这个采访就认为这个女神探的做事原则有点问题,她可能不会一直风光下去。果然,没过多久当地曝光出女神探以前办的一个案件是冤案。然后,很快又有了第二件第三件。也许她成功办理过成百上千起好案子,但是冤案就是冤案,她被停职、追责,从此销声匿迹。
我的朋友为什么会预言了这个结果呢?因为他知道,法律的大原则是“疑罪从无”。什么是疑罪从无呢?简单的说就是“绝不冤枉一个好人”。任何有疑点的案子都不能判疑犯有罪。就象曾经轰动世界的橄榄球明星辛普森杀妻案,虽然大多数证据就表明他是凶手,大多数的人也认为他就是凶手,甚至多年之后他自己也都暗示自己确实是凶手。但是,因为其中有手套较小等几个小疑点,最后辛普森居然被判无罪。
这就是“疑罪从无:绝不冤枉一个好人”的最典型的案例,它的另一层意思就是为了维护这个原则,法律有可能会暂时放过一个坏人。而我们刚才提到了女神探说她工作原则是绝不放过一个坏人,这就代表她在办案中是有可能冤枉好人的。
一个警察的工作原则与法律的大原则出现偏差,她肯定会出问题,这就是定位错误。

所以说无论是个人还是公司,无论是做事情还是做产品,其中都有着“定位”的影响。简而言之,“定位”对于个人而言就是原则,对于做事来说就是底线,而对于一家公司来说则是价值观。“定位”告诉我们,不是一直做正确的事就会成功,而是要结合社会、环境、对手的情况,正确明确自己的“定位”,这样你才能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事,
本书阐述的“定位”理论,早已超跃了前期的“需求理论”4P理论”等基础知识,重新开创了“心智至上”的竞争之道。
以前我们说,做事做产品抓住客户需求就能成功。这句话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实际上,现在很多人很多企业都发现,仅仅从需求入手早已经不能解决问题。同样是社交产品,为什么微信越来越火,而米聊却基本销声匿迹?同样是手机产品,为什么华为直逼苹果,而金立却已经偃旗息鼓?同样是小视频产品,为什么抖音大红大紫,而微视却沦为鸡肋?

过去可行的营销方法如今不再有效,曾经辉煌的宣传媒介如今泯然众人。
现在这个社会已经不再是“央视标王”时代了,那个年代任何一款产品只要在央视上喊一嗓子,马上就能火遍全国,比如秦池酒、爱多VCD、熊猫手机。现在想喊的企业太多了,能喊的平台也太多了。就算是你做了一款正确的产品别人也不知道,就算是你花了大钱宣传也经常砸不出任何动静。因此可以说,我们现在正处在一个传播过度、信息泛滥的社会之中,客户的认识开始麻木。
现在社会的信息泛滥到了什么程度呢?你可以随意停留在一个地方,然后环顾四周,统计一下当时在传递信息的媒介有多少。比如你在地铁中,你会发现面对发广告的媒介至少有站口、扶梯、月台、地铁车体、广播等等接近十大类。而且这只是大类,再细看,光地铁车里广告就包括车体、车顶、车门、车窗、地贴、扶手、座位、车载电视等等。简单的计算,一百种不算多的。
这只是坐一趟地铁而已,那么出了地铁之后呢?楼体、店铺、地标、站牌、大屏甚至每一辆车、每一个人都在传递广告。信息多到了一种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据不完全统计,在中国各企业、各政府等机构投入的广告费已达万亿以上,如果加上隐形的投入,粗略计算中国人均的广告费在2000元以上是毫不夸张的。这就是说如果一家公司在广告上一年投入1000万元的话,平均到每个消费者身上也就是0.6分左右。
所以说你要是投了一千万广告宣传,其效果就是在用人均0.6分的投入与人均两千元以上的投入进行了一场眼球竞争,这之间的难度远比四两拨千斤还要困难的多。

如果再加上新闻、影视、游戏、小视频等争夺眼球的非广告内容,那看似庞大的一千万投资更被稀释的可有可无。不仅是中国是这种情况,全世界都是如此。比如美国,类似的统计结果是五美分对二千美金。因此,任何一家公司,无论投入有多大,除非有能力把所有广告位全包了,否则全都面临着以小博大的艰巨任务。
正因为信息传播过度,人们开始正变得越来越没有耐心,越来越急躁。对于漫山遍野的广告,人们即不喜欢也不想看,甚至感到厌烦。现代传播媒体虽然越来越多,覆盖越来越广,但是广告效果却是越来越差。想要广告有效,就必须重新研究这个社会,顺应客户的心智规律,否则只能一败涂地。
哈佛大学通过研究发现,顾客心智中最多能为每个品类留下七个产品空间。而本书作者特劳特先生进一步发现,随着信息过度,人们心理只留下了两个产品空间,这就是定位理论中最重要“二元法则”。而任何公司想获得成功的唯一希望,就是收起自以为是的自负之心,收起以我为主的错误想法,对客户进行分析、分析、再分析,对市场进行筛选、筛选、再筛选,然后才有可能顺应潮流并从中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
定位的基本方法,不是创造某种新的、不同的事物,而是去刻意适配心智中已经存在的认知,并去重组已存在的关联认知。
现实环境已然如此,一切的行为与组织都需要进行彻底的再造与重新的定位,否则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将被这个时代所抛弃。
为了验证这个理论是否正确,请你在上班或下班的路上,统计一下你周围会出现多少种的宣传信息?你也可以尝试计算一下在这些信息中,你所期待信息的爆光机率是多大?
同时,从个人定位的角度出发你也可以想一想,公司里有这么多的领导和同事,在这些人中你有哪些与众不同?如果有一次提职加薪的机会,在领导心目中你的优势针对是什么?在平时的工作中,你又是通过坚持哪些行为来强化这些优势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