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单程票?
木心先生在美国时曾经说给学生:“我们都想要一张这样的圆桌。”说的是归乡,说的是团圆。原话记不清,大意如此。思乡是旅居、留学的人跳不过去的。开始时是想具体的人、事、物,“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说的就是这个阶段。那时和国内的事物其实还在一个频率上,如同时差,也许自己的所在已是黑夜,可还是经历着国内的白天。可是日子再过去,就再也抓不住具体的影像了。时间的流荡涤一切,不得不感知到自己记忆中的事物,对于国内的人,已经被掩埋在时间的流之下。新的人和事在上演,可是异乡的你,已经不能和那些亲近的人一起经历了。这时不是不思乡,而是到了另一个阶段,似乎没有具体指向,可是却无时无刻不在,不是消失了,而是弥漫。什么好坏之分,利弊之辨,早已不在脑海中,只是巴心巴肝地想回去。

敢是说思乡?我们不贡献心灵鸡汤。要说的是我们家长关注的一个主要问题:孩子送到美国读书,将来是回来还是不回来?这个问题不仅大,而且无答案,很多人以为和孩子出国年龄相关,是也不是。在美国住了一段时间,换了个座位想在国内听到的、感受到的、想到的关于留学的许多问题,发现很多言之凿凿的说法,其实缺少事实和逻辑的支撑。为什么是这样呢?第一可能是信息不充分,其实真的很难搜集到信息。我们在国内可以听到很多讲座,但是为什么举办讲座呢?一般是有目标指向的。如果有机构搞名校展,其实可能名校只有一两所,大多是不怎么样的学校,如果你完全知道你还去吗?另外一个角度,就是当你在美国,你看过了,大概知道这个只是一个羊头,其余都是狗肉,你一定会去指出吗?这就是差不多的事实的样子,有的不能知道,有的不能指出。第二个可能是我们的心理。关心则乱,越是关系到孩子,关系到自身和家庭,就在心理层面上把问题放大,以至于很难冷静思考。所以到最后,留学市场有着和股市一样的效应:贪婪和恐惧并存。因为做投资的关系,一直以第三方的角度看留学这个市场,慢慢理解了这个市场的表象繁荣,也理解了为什么关系到孩子和教育,反而比很多市场更不规范,更缺少市场准则。这里是个怪像:比如房地产这样的市场,其实在规范化的道路上进程很快;关系到人基本生活的,比如食品、比如留学,反而一团乱象。也许我们更关注经济领域,不怎么关心我们真正的生活本身。

w亲们别替我着急,我还是没跑题。其实,留学后将来回不回去的问题,最主要的逻辑在于这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TA认为自己在哪里更能相对好地满足自己的需要。其实每个人都有个潜在的成本效益分析,有着对机会成本的基本认识。我一直认为经济学是非常好的逻辑工具,这让我常常忆起我的用英文授课的西方经济学老师,老师非常严格,每一学期都会有同学不及格。当时我们试图做出分析,他抓的不及格样本到底在什么区域?后来发现全无规律,认为老师可能批卷子的过程中打个盹,醒来发现几张卷子被风吹落在地上,然后,慨然长叹:“就这几个了。”我们当时是用英文原版的经济学授课的,要做的功课确实不少,不预习没法儿上课。可是,时至今日,我还是认为那是我研究生课程中最值得回忆的。这就是这个逻辑,不管当时多辛苦,这门课满足了我对经济学领域的好奇心,如果只学过我们自己编撰的政治经济学什么的,我基本不认为我受过所谓经济学的教育。这门课给我的基本概念我也使用到现在,成为我认识问题的工具,清晰、透彻。我的卷子没有被风吹落过,即使吹落,我也愿意。
在美国见到一些小留学生,大家都有自己的困难,语言问题、寄宿家庭问题、学习压力大、学校管理严......不一而足。但是你如果问他们,想回去读书么?回答都是很坚定:我要在美国读书!很多人以为美国学习宽松。不能说错误,只能说片面了。美国私立学校一万多所,千差万别,有宽松的,也有比我们更玩命的,只不过拼的方向不同。去过open house的几所学校,有的就会在介绍时直接说,他们的学术要求很高,学习是很tough的,如果你不能跟上学习的节奏,那么那些丰富的活动其实对你而言并没有什么意义。女儿在这边还是小学六年级,可是几乎每周都有考试,不只英语、数学,西班牙语、拉丁语、social studies,全部都可能考试。英语的阅读量要求也在渐渐提升。如果再考虑这是用英语完成的学习过程,并不轻松。这还只是小学,小留学生中高中生应该是主流。高中本来就是学习任务、课外活动等非常集中、非常艰巨的阶段,学习压力可想而知。美高的中国孩子还是在走读学校的居多,寄宿家庭也成为一个很大问题。生活在别人家里的自己的小孩儿,用这个句式就可以说明很多了。

即便是这样,很多孩子还是喜欢在这里完成学业。他们在这里遇到了什么呢?我们今天触碰的话题,即使选很多样本,做个大论文也未见得能说得清,所以还是回到基本定位:泥上偶然留指爪。感受的,思考的,片面的。以这样的角度看过去,他们遇到的是最基本的对人的尊重和友善。女儿来学校一个多月了,学校的nurse有时看到她还会是初见般的热情:“Welcome.”女儿说起这个笑得止不住,说:“妈妈,她到底要欢迎我多久?”我们刚来时,门口的大爷就很关心女儿是不是喜欢学校。上次的家长会,我印象很深。一对一的,每个家长15分钟,提前预约。老师会把孩子的相关情况介绍得很清楚,她们也非常关注孩子是否有困难,或者家长还有什么样的困惑。女儿的西班牙语老师是哈佛毕业的,每次见到我,都会表扬女儿在这门新语言上付出的努力,说她“doing well”。女儿学校不大,只有一位音乐老师,有一次我去接孩子,正好看到他送小孩子们出来。当时正在下雨,有些家长还未到。老师和孩子们商量了一下,开始唱“We are singing in the rain…….”。他们唱得如此投入和开心,等家长们来接孩子走的时候,真为那被打断的歌声而遗憾。女儿刚来时,有次送她上学,她走到门口,一个很小的小男孩儿超过她,在她前面奋力为她开门。问一个孩子为什么不想回去,回答可能五花八门,也可能很高屋建瓴,但是人其实最难抗拒的,是这样一点一滴的小事,是在这些小事中看到的爱和善意。
还有一个原因,可能是孩子慢慢在自己身上发现的能量。很多孩子一路被安排,被安排上学、上辅导班,甚至一直到上大学、工作、结婚生子还在被安排。表面上看我们做父母的真负责,为孩子操碎了心,可是,可曾真的想过,TA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人,TA要在世间走一遭,无非和我们一样,要过自己的人生?家长可能觉得我很鞠躬尽瘁啊,其实真正应该鞠躬尽瘁对待的,是自己的人生,而不是孩子的。试问一个不关心自己进步、不关注自己人生走向和体验的人,如何教会另一个人呢?孩子留学的那一刻,这个怪圈其实被打破了。家长还想影响甚至控制,可是对不起,您可能连语言都不过关。这对于孩子来讲,是何等的解放。估计这段要被拍砖的,可是事实是这样。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会发现自己其实是有羽翼的,而不是空有被折断的翅膀。TA会发现自己完全可以搞得定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学习,TA遇到挫折了,会自己思考,会重新看待,会再去尝试。很多家长觉得留学后的孩子成长很快,其实TA本来就具备这个能力,只要不被锁住。记得有一所学校在她的mission中就讲,他们致力于建立青少年的这种能量模式,以服务社会和他人为目标,激发孩子的潜能。我一直特别赞赏这所学校(就是不开AP课的那所),觉得她真的做到,将是孩子受益终生的。当孩子真的建立了自己的价值体系和能量模式,我们可以反问一下:真的还回得来吗?

其实,这世界永远是有人夜半赶科场,有人辞官归故里。人生的好玩儿也就在于diversity。所以,家长们不用忧心,这个回不回来的问题,像留学的其他很多问题一样,没有解,也无需有解。该回来的还是回来,该留下的还是留下。贾平凹不是小说里有一句吗:“睡在哪里都是睡在夜里的”只是孩子的选择会让我们反思,为何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