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5)爱

2021-06-08  本文已影响0人  檀先生

      罗翔老师在六一的直播里推荐了《小王子》,从书本故事延伸到爱与责任的话题;这本书是我成年时收到的礼物,家里也存了不同的版本。小王子对自己驯化的玫瑰负有责任,很长时间我对这个观点笃信不疑,在自己的情感经历也践行这样一个原则。在为数不多的感情当中,也因此受了磨难。

      基督教信仰里最常提到的是爱,相对人的情爱比较而言,并没有具体到某一个人。上帝的爱并未狭隘的局限于某一个人,也没有归拢聚焦于某类人。这个爱是抽象的,抽象并不是模糊。风是抽象的,但可以通过树叶摇曳得以感受。作为基督徒爱上帝,如果真要去问问自己原因的话,我想是基于上帝亲手所做的救恩,也因祂做了道德的模范——至善又无暇,身体力行等等。这部分的爱里既有耶稣作为一个具体的对象作为爱的投射,也有抽象的对世上美好的憧憬与希冀。我接触到的讲台分享更倾向于后者,解读圣经认识上帝所做的,提醒彼此效法基督所具有的品德,展开切实的行动。

      但这世间太苦了,多数时候人的精力被消耗,被掠夺,被专注在自己的苦楚和烦恼上。一个人受伤、状态不好时,相应的更需要他人的关怀,他可能不是不愿意去帮助身边人但常常丧失爱人的能力。自顾不暇时,回应别人的需要更多的气力。

      回到爱这个话题上,前女友问过我一个问题:你喜欢我什么?现在看来是她希望更笃定两人的感情,但在当时我真的很认真的回答这个问题,或许潜意识里也需要向自己澄清,让自己更为确定。

      爱主……

      我也没有那么爱主,对弟兄姊妹也没有那么热心。

      这对我来说也是个难题,反观自己在爱主信仰方面也很平淡,外貌家庭也很普通。有什么特质可以吸引到对方?或者说那些我很在意的,认为自己身上的,对方身上的特质真的如我所看到的嘛?

      水木年华的《中学时代》里有句歌词“爱是什么,我不知道?”

      听过罗老师的分享后,有段时间更为困惑:信仰里抽象的爱和个体里男女具体的情爱如何相连?一方面基督的爱是无私的,另一方面我常被提醒恋爱中每个人都是自私的,两者都是理所当然。脱节的地方是作为基督徒想要的是上帝或者他人无私的爱我,又本能的自私爱人。爱成了被满足的代名词,信仰也好,恋爱也好;每个人本能的在爱中寻求被满足。

      我们爱的是或许不是对方,而是对美好的憧憬和预期:美貌,钱财,品德或者信仰生命等等。人盼望在对方身上找到自己想要的,但常常在我们面前的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人,无法兼备所有优秀的元素。势必人需要进行价值排序,把最看重的放在第一位;面对一个具体的人,就得取舍。挑出自己最在意的地方去匹配对方。将钱放在第一位的人,将外表放在第一位的,或者将德行放在第一位都是个人的价值排序。人在意什么,就会找到什么。遗憾的是面对自己的需求人往往很难取舍,甚至谈不上取舍;没有临到那个做抉择的处境前,甚至不知道自己真正在意的是什么。也或许是荷尔蒙把对方和自己都给美化了。在某些时候,我倒觉得单纯崇尚金钱或者外貌的人纯粹。

      人对美好的憧憬和预期是种本能。这种抽象的期待都会投射到一个具体的人身上,也必然会投射到一个具体的人身上。没有行为的信心的行为是死的,没有放到一个具体人身上的爱也是空谈。不单爱情,那些美好的德行也都是如此;无论信仰还是爱情,需要抽象的爱——你明白你所期待的是什么,也需要具体的落点——一个真实的对象实现抽象的爱。这才是完全的。

      爱很难。

      人常不知道自己真正在意的是什么,不容易取舍的时候就什么都想要。

      什么都想要,又有多少人能满足这种需求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