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战略课复盘|(1)参加个人战略课

2019-03-19  本文已影响0人  丹丹自语

“向上发展的职位和机会开始变少,单单靠拼时间、拼努力,已经不能够快速提升自己的身价。”

“现在的事情是不是最合适?还有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

“局限于自己眼前的选择。”

看到宣传文案的每一个问题,我都觉得是针对我提的,我好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犹豫了十分钟,就报了名,成为了新精英第一期个人战略线上课的学员。

当时那十分钟我在犹豫什么呢?

一是开课时我刚刚坐完月子,作为新手妈妈一边带宝宝一边学习我不敢保证时间足够。

二是课程采用PBL的学习方式,注重团体讨论和个人思考,个人思考我还行,但要和一群陌生人讨论,我有点犯怵。

三是职业问题自己想了很久都没解决,一个课程就真的能解决我的疑惑吗,我心里没底。

那结果怎么样呢?

首先,说说时间,我不但完成了全部课程和学习,而且四次作业中,三次作业至少迭代两次,获得三次优秀,两次推优到班群,一次从五百人中脱颖而出参加线上分享。

其实第一周的时候我能花费的时间较少,只是刚刚好够完成任务,对于学习质量不是很满意,第二周开始作了调整,利用喂奶的碎片化时间听课和初步用手机找资料,再利用宝宝睡觉的整块时间用电脑找资料,再稍微减少晚上自己睡觉的时间,匀出了比较多的作业时间,带宝宝和学习都没耽误,我第一次发现自己在时间管理上还有很大潜力。

个人战略课的线上分享

其次,说说PBL学习中的团队讨论,我们小组因为百分百参与讨论以及百分百出勤率最后被评为“超优团队”,也是在小组的支持下我第一次做主持,第一次做线上分享。第一次体验到“赋能”。

当然,开始的时候因为不熟悉,对于成员的分工、发言的节奏都经过了一些磨合。第一次讨论结束之后我还自发写了一份复盘,提出了改进建议,大家都有共鸣,也在后面的学习中一次比一次更有默契,都是有经验的职场人士,在沟通方面的障碍没有我预期的大,而且大家都能很快做出调整,发挥出各自的特长,我们小组有人有丰富的人力资源经验,有人有成功的转行经验,有人总是能抛砖引玉,有人总是善于提出问题,有人在工作之余还为大家制作出场视频,有人在出差之余还做好了讨论记录。另外,小班、教练、助教的支持体系帮助清除学习障碍,每周的路演、班级展示、小组讨论都能学习到很多优秀的思路。

小组获奖证书

最后,说说职业问题,这是参加课程的重要决定因素。但与其说是解决了我的职业问题,不如说是转变了我的职业思维,后者比前者更能体现课程的本质,也比前者产生更大的影响。分享两个对我影响至今的启发。

第一,好的选择来自好多选择,扩大视野才能看到新的可能。

参加课程之前,我的职业问题很明显,在行政和教学岗位,发展遇到瓶颈,而且刚刚生完宝宝,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很担忧,考虑的方案是转岗或者转行,但是具体怎么做心里也不是很清楚,很迷茫。

在课程中,古典老师给了两个工具对我看问题有很好的帮助:

一是六字诀“盯需求,做稀缺”。职业的本质就是一场交换,你满足社会的需求,社会给你报酬,其中你采用的参与方式就是你的分工,越稀缺的分工越有价值。例如,购物的需求就会产生生产、销售、支付、物流、客服等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其中的物流又包括存储、冷藏、运输、快递等行业分工。再具体一点,可以找到自己职业所在的行业、企业、职能。这样,是从空间的角度给自己的职业建立一个坐标。

那我所在的技工学校,放在这个坐标上看,就是教育需求里面的一个小点,教育需求可能包括学历教育、培训、竞赛、教研等多个环节,其中职业教育只是学历教育的一小部分。既然我不是在孤立的领域中工作,那就有可能在其他相关的跑道上转换。

而这个需求和分工是会随着时间变化的,例如,同样的购物,以前的人喜欢在街边小店购物,后来去百货商场购物,后来去大商场购物,再后来变成在线购物,现在喜欢吃喝玩乐都有的综合体验商场购物,一直在变化,要么抓住新的行业机会,要么让自己的传统行业和新的机会结合。这样,是从时间的角度动态地看自己的职业位置。反观我自己所在的职业教育行业,教育需求一定是社会不变的需求,而且古典老师还提出这是未来五年发展很快的行业方向之一,参考相关资料我看到的行业发展趋势是:集团化、信息化、国际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素质教育以及强调工匠精神,其中我发现了自己可以结合的趋势。

二是“生涯四看”。是说我们的职业可以朝向上(走管理路径),向深(走专业路径),向旁(转行,转岗),向外(平衡生活,斜杠人生)。对照着认真审视现在的位置,我对自己的职业想到了20种可能的路径,例如文秘岗位可以朝着写作更专业发展,也可以朝着宣传方向发展,还可以朝着组织活动更专业发展,教学岗位可以朝着更高职称努力,也可以朝着生涯规划指导老师努力,或者在这个阶段就做好母亲的角色,又或者把转行和转岗结合起来。

确定一个明确的方向是不容易的,在过程期间我依然在不同的方向上徘徊,但我的内心淡定了很多,比起原来的转行或转岗的两个模糊选择,我有了更多的选项,看到更多新的可能。现在我也选了一个自己比较喜欢的方向努力。

第二,从“好学生”转变为“问题解决者”,看到潜藏在身边的各种资源。

古典老师将个人与问题的关系分成六种,从高到低依次是:

1、终身提问者:不是等着问题发生,而是主动发现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它。典型人物:乔布斯。

2、解决问题者:清晰自己的问题,主动寻找资源和策略,自己判断,果断执行,解决问题。典型人物:这门课程的培养目标层次。

3、好学生:能看到问题,愿意自己解决,但希望别人给自己标准答案,缺少行动。典型人物:习惯教育体系的好学生。

4、小学生:知道有问题,也知道是自己的问题,但希望别人帮自己解决。典型人物:小学生。

5、受害者:能看到问题,但认为都是别人的问题,等着别人把问题解决好。典型人物:抱怨型的人。

6、停止成长者:不看问题,看不到问题,认为没有问题,也就不会成长了。

课程开始的时候我在哪一层呢?能看到问题也愿意解决,不然也不会报名课程,但是一有问题只能想到看书和百度两种途径,看不到其他方式,而且总觉得会有一个完美的答案;想的多做的少,热衷在寻找知识的路上,而不是行动的路上。明显在“好学生”层次。

课程开始之后,看到自己慢慢朝着“问题解决者”转变,第一次把“人”当成可以求助的资源,向组里的专业人士、经验人士寻求建议,向家人寻求资料搜索的帮助,第一次以“人”为参考的资源,学习班群展示、路演中小伙伴的表现,学习组里其他成员的优异之处,最大的突破是在做对标人物作业的时候,集中了所有可以找到资料的途径进行参考,看到很多潜在的资源,最后的作业也获得了路演的资格。

现在我面对生活中的问题的时候,还是会找书和百度,但是除此之外,我也会找人问,找对标,找参考,不那么追求完美的答案了,也就不那么追求完美的行动,现在可以有一些寻求不同解决方式的勇气,可以有一些不怕犯错的行动,对我来说是很大的进步。更进一步的是,以前遇到问题的第一反应是看我现在能看到什么资源,一眼看去能看到的就用了,看不到的也就当成没办法了;但现在是倒过来,先看到问题,然后看到可能解决的最好情况,再倒回来审视有什么现成的资源,还有哪些潜在的资源,还可以找谁的帮助。这是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

所以,我的职业问题解决了没?还在解决中,不同的是,我有信心可以最终解决。

回顾开篇文案中的问题,都得到了解答:

“向上发展的职位和机会开始变少,单单靠拼时间、拼努力,已经不能够快速提升自己的身价。”——那就看看向深、向旁、向外不同的路径。

“现在的事情是不是最合适?还有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有的,我能看到20种甚至更多的选择。

“局限于自己眼前的选择。”——那是因为没有站在战略的视角去看,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更能看清现在的坐标位置。

选择与否的不同在于,有时候选择会给你意想不到的可能。感谢犹豫十分钟后依然选择了报名的自己。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