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集简书电影院电影漫谈

让我们羡慕无比的韩国电影,中国也拍出来了

2017-11-26  本文已影响26人  奇趣少年邢小刀

这部电影如果现在不去看的话,很可能过几天就要消失在电影院了。

没错,这部电影就是《暴雪将至》。

到现在,《暴雪将至》累计票房只有2000多万,和它豆瓣7.2的评分相比可以说很荒诞了。

以前我们总是说韩国电影能犀利的揭示韩国社会问题,我们什么时候能像韩国一样拍出来一部揭示反映社会问题、引人深思的电影,现在我们拍出来了,倒没有人去看了。这让我有一种错觉——中国的观众问题才是最大的社会问题。

说《暴雪将至》是中国版的“杀人回忆”一点也不为过。不信你看——

同样惨遭蹂躏杀害的多位女性

案发现场均在人烟稀少的郊外

总是没完没了的下雨天,气氛相当压抑沉重

踌躇满志,自信能找到真凶的查案者

正值社会变革的时代节点(1987年的韩国因“朴钟哲拷问致死事件”而爆发的6月民主运动)

在《暴雪将至》中你能看到在《杀人回忆》中看过的一切。

当然,这一切都只是开端,《暴雪将至》与《杀人回忆》一样并未简单的停留在查案-追凶这样单一表面的叙事中,而是着眼于挖掘处在社会变革的潮流中,像余国伟这样的小人物的挣扎和抵抗。

《暴雪将至》的时间点设定在1997年,在天气预报中,一场百年不遇的暴雪将侵袭余国伟工作生活的小城,在人心惶惶之时,接连发生的几起凶杀案,让小城笼罩在阴云之下。

但是对在工厂保卫科工作的余国伟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如果他能抓到凶手的话,很可能被警队破格录取,过上真正稳定的体制内生活。

余国伟正是当时处在社会变革中的中国千千万万个普通人之一,长久以来的工厂铁饭碗要被打破了,随时会下岗的不安和焦虑也是余国伟心中挥之不去的阴云。

所以,他需要安全感,能够给他带来安全感的便是进入更高级的永远不会抛弃他的体制。所以,他会那么积极的、拼命地甚至不择手段的想要抓到凶手;会在真正的警察面前尽力维护自己的体面;会觉得情人燕子(江一燕饰)要去香港开理发店梦想远大。这一切都是因为只有不会瓦解的体制才能给他想要的安全感。

体制内的生活对余国伟来说是一扇关闭后就很难再打开的门。影片中的自然环境早已暗示了这样的的结局。

《杀人回忆》中,罪案总是发生在雨夜,而《暴雪将至》将近90%的时间都在下雨,这样做一方面使压抑、悲凉之感贯穿影片始终。

警察有破案的压力,余国伟的的压力则更大。

当下岗潮降临到他所在的冶炼厂时,被念到名字的人可以留下,没被念到名字的就要失业。

老余站在人群当中,眼看着留下来的人转身离去,眼看着工厂大门如快刀一样切断了他与体制的联系。

所以抓到凶手成为了他的救命稻草。

另一方面,阴冷潮湿的雨天为余国伟查案追凶带来很大困难和麻烦,也意味着余国伟想要再次打开体制的大门,成为其中一员几乎完全不可能。

最后,工厂大门外,大雨之中,人们穿着一样的黑色雨衣,一个俯拍镜头,被雨衣包裹的人成了一个一个黑色的剪影,这时,余国伟、凶手和旁观者看上去都是一样的,都成为了时代变革的亲历者。

在大雨冲刷之下,个人的身份似乎都被抹去,成了孤魂野鬼一般的存在。

这也让影片的结尾更加具有深意了。

在电影结尾,余国伟想要去新的城市生活,上车时紧张的翻找自己的身份证,好像只有身份证才能增加自己的辨识度,让他确信自己存在。

所以,电影最终关注的核心还是“人”,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都是在围绕着“人”去铺开进行的。

余国伟在电影开始时的自我介绍非常精彩,短短一句话为人物定性:

“余国伟,多余的余”

在下岗大潮中,像余国伟这样多余的人不计其数。

但是,余国伟多余的尴尬身份还有他积极的像体制靠拢的行为却形成了巨大的落差,就像一个正从悬崖跌落的人拼命挥舞着双手想要抓住点什么东西,好让自己掉的慢一些,能让自己活下来最好。在社会变革的潮流面前,这样的挣扎又有多少作用呢?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