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调研会议引发的联想

2023-05-09  本文已影响0人  吴佟

三个故事。

故事一:小时候(八十年代)读过一个篇报道,大意是当年的亚洲人去美国读书工作绝大部分是选择律师和医生,原因是收入高。但当时的大部分美国人表示不理解,不是应该追求自己喜爱的事业吗?如果是为了高薪而一身从事不喜欢的工作就太不值得了。

启发:当时不是很理解。现在想起来,应该是社会发展阶段(富裕程度)不同,人的追求不同。我们现在可能也进入了当年人家的阶段,这是社会的进步。阳光底下无新事,要是能找到相当历史阶段的文献资料也许是个参考。

思考:以前是缺钱,现在好像普遍缺少的是心理能量,很容易浮躁和烦躁。怎么补充?

故事二:美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一次大规模的码头工人大罢工,原因是集装箱技术的普及和使用,将造成大量普工失业,但与此同时新技术下航运业的大发展,普工们的后代依然在做码头工人,那是一个新时代的码头工人,大量机械化取代人工,工作环境改善了。

启发:有些大趋势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譬如新技术应用、经济周期。但具体到个人,问题的解决有时候会需要整整一代人的时间。

思考:技术技能的传承是必要的,一代人以及环境已变,怎么办?另外,未来能否有其他譬如技术革新的补充思路?

故事三:据悉在香港,近年来劳动力市场的实例,大学毕业坐办公室的职员,月收入大约在1万;工人出身开货车的司机2万起步每月;码头拆货柜的技术工人,拆一个货柜1000元,远超货车司机。

启发:薪酬工资收入(劳动力的价格)不仅仅受劳动力教育成本和自身价值影响,同时受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决定。

思考:这个收入机制的调节,我们还能做点什么?面对不同对象不同诉求的非物质激励的工作和机制建设,我们还能做点什么?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