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友广场想法心理

偏执型人格形成及表现

2024-06-29  本文已影响0人  心象商学Vivian

婴儿时期尚不能区分来自体内的疼痛和外界刺激导致不适的不同,这种难以鉴别的状况会逐渐衍生出婴儿的防御功能。我们称之为投射和内射,二者同时运行时便合为一种防御方式,——投射性认同。

投射发生时,内部心理过程被个体误认为来自外部。良性的,成熟的投射都可构成共情的基础。由于缺乏足够的信息而无法完全了解他人时,我们都倾向通过投射自己的体验来理解别人的主观世界,人们的直觉与他人心灵相通相时的高峰体验都包含将自我投射至他人的过程,这种投射也会引起双方强烈的情绪反应。

投射的负面效应是导致可怕的误解和人际冲突。

若投射的内容与客观事实严重不符,或被投射的内容是自我的,消极的和不能接受的部分,那么人际适应困难便会接踵而至。被投射对象会因为被误解而恼怒不已,感觉受到批判、妒忌或虐待。个体如果惯用投射来应对环境并惯于矢口否认并抵赖,那么多半具有偏执型人格。

我必须强调,偏执和多疑并无半点内在关联,偏执观念与事实是否相符也毫无关系,偏执的想法即使反映了事实也仍是一种投射。

公众对偏执一词常有误用,常将它与恐惧或凭空怀疑混为一谈。尽管人们投射的内容多半为不能接受的负性内容,这些负性内容常能引起恐惧或疑心反应,但对偏执的这种用法仍有失偏颇。

内摄是将外部信息归为内部心理的过程。

它的好处在于,通过内摄可对重要他人形成原始性认同。幼儿会惟妙惟肖的模仿生活中重要客体的态度,情感和行为。内摄在使用不当时,会像投射一样产生高度的破坏性。病理性内射最典型的例子便是与"攻击者认同"。

在恐惧或受虐的情景下,人们会通过努力接纳施虐者的特性来控制自己的恐惧和痛苦。种潜意识的愿望是形成这种防御机制的基础,这种病理性内射可见于多种疾病状态,但是在施虐暴,虐疾,冲动控制障碍中更为常见。

内摄与某些抑郁心理存在关联。当我们与人深度依恋时,便会产生内射在内心,将依恋对象的表征融入自我身份。

与之相似,成长于功能不良家庭的儿童更容易产生自责心理,而不愿接受这样的事实(自己必须依赖的养育者是那么的冷漠且暴虐)。这一过程称为道德防御。如果我们经常用内摄来减轻焦虑和维持脆弱的自我,用这样的方式与早期客体保持心理链接,那么形成抑郁特质也便不足为奇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