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情却被无情恼”,苏轼被贬写下一首婉约词,劝慰了多少失意人

2020-02-17  本文已影响0人  贤贤话诗文

众所周知,北宋时期豪放派词人代表当非苏轼莫属。他的一首《赤壁怀古》,不知引得后来多少文人争相模仿;一首《明月几时有》更是被谱成歌曲,成为人们传唱至今的经典。可是也有人说,苏轼之所以豪放,是因为他的一生历经宦海沉浮,在大起大落的影响下才改变了文学风格。何以见得呢?因为从苏轼婉约类型的诗词作品占比要大于豪放类型这一点,可以看出端倪。

对于这一点,笔者认为不尽然。在苏轼的早期诗词中,已经不乏豪放豁达的作品出现。不论是“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还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都能读到苏轼那份旷达的天性。而今天我们要读到的并非苏轼的豪放词,而是在他的作品中数量更多的婉约词的一首。这首词中的一句“天涯何处无芳草”,曾经还是流传甚广的名句。

让我们来品一品:

《蝶恋花·春景》

宋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相传,时年三十七岁的苏轼因对王安石的变法提出不同意见,从而惹火烧身,被接连多次贬官。直至到山东密州做了个知县,成了个七品小芝麻官,这首词便是在那时所作。全词意境高远,记录的是苏轼触景伤情后的所思所想。如一幅美丽的晚春风景图,将院墙外的路人被墙内少女娇笑声吸引,后驻足流连,却又被戛然而止的声音伤得失魂落魄的形象,描绘得生动而又意味深长。

词的上片写景。时间已至晚春,杏树上除了小小的果实,就仅剩几朵残留的粉红色杏花未曾调落了。燕子上下翻飞,一条清可见底的小河环绕着一处村庄缓缓流过。虽然这个季节的柳絮已被春风吹离了枝头,可是那美丽的花草却仍然随处可见。被贬后的苏轼,远离京城,落寞的心情可想而知,不论是裉色的花,还是杏子初显的果实,此刻放在眼里都会令人倍加伤感。

可是接连一个“飞”和一个“绕”,将沉郁的画面变得充满动感起来,生命处处有生机,应该满怀希望继续下去才对。上片的最后一句,更是突显出了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此处无花草,而放眼天下却处处有花草,这一句也从此成为了千百年来安慰失意人的极佳之句。

词的下片笔锋一转,将悲凉的情绪转折为轻松而活泼的语言。4个“墙”字在苏轼笔下并未显得错宗繁复,反而有参差错落之效,将墙里墙外的情景用寥寥几笔便已勾勒清楚。院墙内传来少女玩秋千时发出的悦耳笑声,引得墙外的路人想要为此多停留片刻。谁知渐渐的声音又消失了,惹得路人的心情由欣喜变成了失望。

“多情却被无情恼”,此处这样一句落笔与上片结尾相呼应。追寻天涯的芳草本是有情之举,可是最终被伤害的仍然还是因为太过“有情”。也许无情之人并不知道,曾经被有情人如此眷顾,如此反倒更是让有情人成为了被轻易伤害的对象。苏轼半生飘零,一腔报国热忱却屡屡受挫,此句谁说又不是苏轼与朝廷关系的真实写照呢?

纵观苏轼的这首婉约词,虽只是对景物与儿女情长的小事物描写,却给人以唯美缠绵的极致享受。在诗词历史上,苏轼是宋朝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人物,可他的婉约词同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说苏轼的豪放诗词拥有高山大河般壮阔的胸怀,那么他的婉约词就如涓涓细流,没有波涛澎湃,然则更能叩问灵魂,从而引起读者共鸣。对此您怎么看?欢迎讨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