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

学习本来很简单,还教育本来的样子,由罗振宇跨年演讲想到的(三)

2019-01-22  本文已影响0人  井蛙看世界

    (学习可以很轻松,学习本来很简单)

        其实,在如何培养孩子上,我们大多数人的焦虑都源自心中的执念。

        我们小时候受的苦,不能再让孩子吃。
        孩子要强些好,不然将来出了社会怎么面对。
        当初就是因为家里穷,没有读大学,一定要让孩子考个好大学。
        一定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如此等等!

我们采取的措施往往是:

        起早贪黑、省吃俭用,集全家之力,供孩子上学。
        鼓励、吓唬、采取各种措施,让孩子参与竞争。
        为了让孩子考个好大学,给孩子报各类型的补习班,花掉大量的的金钱,也花掉孩子好多的时间。

        于是,社会上各类型的补习班,音乐、美术、数理化、英语、作文,如雨后春笋般的应用而生。

        同时,我们的学校教育,也随着家庭、社会、国家各个方面的种种因素的驱动,更加趋于应试化。学校之间比拼的不再是德智体全面发展,而是某某某学校,升学率是多少?

        我们看到的,也只是,某某某名校什么什么的高才生,毕业后有什么什么的好职业。

        各类型的成功学,英才教育,励志故事,充斥着我们的大脑。

        各种媒体、新闻、方方面面的炒作。我们看到了太多成功的案例,也看到了太多的教育模式。

        今天这个专家说,明天那个名人道,书店里有关家教、学习各个方面的书籍玲琅满目,使人目不暇接。 

        于是,我们的选择障碍出现了。  觉得哪个都重要,可又没那么多时间。

        “应”家长的需求,培训机构也开始加大了试听体验力度,免费的试听课此消彼长。

        学习的压力越来越大,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强。学生要面对升学,培训机构要面对生存。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是挤总是会有的。

        利润也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会挤总是会有的。

        于是出现了“校企联合”。部分班主任、代课老师,或者能和学生扯上联系的任何人积极的、热情的、不遗余力的,推荐孩子去某某培训机构。其中有真诚的推荐,也免不了有利益的驱动。

        教育部门发现了问题,采取了措施。限制教师参与培训机构。限制教师推荐学生补课。

        与此同时,我们的学校教育,竞争也很激烈。校长为了保乌沙、保荣誉。教师为了保利益、出成绩。各种手段层出不穷。

        交流学习,应用而生。今天学这个学校,明天学那个学校?

        学习别人的经验,总是好的,可只知皮毛,不就其理的学习未必是好的,有时候也会生出怪胎。比如:有的学校学习什么翻转式课堂还是哪个学校的教学经验,把学生四人一组分开,两两相对坐在一起,教师依然像原来一样站在讲台上,扭着脖子上课。且不说这样对身体好不好,就是上课效率也会降低的。

      当然,学习与激励对引导人们勇于竞争,善于竞争还是有帮助的。只要不是流于形式,别人的成功总有可取之处。

      此时,我也想到了一个关于杨振宁的故事:杨振宁先生,在一次讲座当中,很感慨的回忆到了一件事。他回国后到一所小学访问,看到墙上的一副对联: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他当时对这副对联产生了很大的质疑。他认为我们的教育学习不应该以苦作舟,而应该是以乐作舟,乐是一种快乐,学习是一种兴趣,如果我们认为学习是一件苦差事,那还有什么乐趣可言呢?谁愿意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呢?我们不能以成人的意愿强迫孩子。

        其实,只要我们方法得当,孩子们都是好学的,谁不愿意做自己喜欢的事呢?

        我们的老师、家长需要做的应该是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提供能满足他们学习的教育资源。想学也有的可学,能学不会吗?

        现实中,有相当一部分老师和家长选择了强制手段(打、骂、隔离、恐吓、排斥等等),且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效(其实也只是成绩好了),还作为成功经验推荐给其他家长。

      当然,有好多家长接受了这样的经验,并付诸实施,也取得了同样的“成效”。这样的“成效”又验证了这样的方法,同样促进了方法的推广应用。

        你看,这不很有逻辑推理吗?那些名校不也各有各的手段与措施吗?

        不知道您是怎么想的,我没这么认为。

        那些被强制教育的孩子真的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了吗?如果有一天,没有了这些强制手段,他们还会自觉地学习吗?当他们一想到,被迫学习的这个过程的时候,他们还会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继续学习吗?

        我想不会的。如果有朝一日,他们学有所成,有了一个衣食无忧、比较稳定的工作的时候,他们会放缓甚至停下学习的步伐。对于他们没有逼迫,就没有动力。

        不是他们不想学,而是一想到学习就想到,想到当年被逼迫的那种感觉。没有一个良好的心理体验,想学也学不进去。他们也知道更进一步好,可是想到那种被逼迫的坏的心理体验,他们很容易就放弃了。

        此时,我也想到了我上学时候的一些事情。大部分老师,都是在鼓励指导我们学习(即使偶有打骂,事后也会和我们解释。而且是真诚的解释。如:这些都是为了我们好,好处是什么。)可总有一些老师,每天凶巴巴的,好像谁欠了她/他钱似的。这样的课往往教的不是太好,做学生的我们看到他们首先想到的是来讨债而不是给予。

        在我求学路上,有过这样一位班主任:她虽然没代什么具体的课程,但她做了一件事(对我们做的唯一的一件事)——鼓舞激励士气。那两年,我们全班都跟打了鸡血似得,做什么都激情满满、异常专注。

        想想《亮剑》里的李云龙,在他的队伍里,士兵心里根本不会出现退却与懦弱,他们有的只是坚定的信念与一腔的热血。

        再想想《汤姆索亚历险记》里,快乐的刷墙劳动。孩子们不但帮汤姆刷墙,还得给汤姆好处,但他们是快乐的。

        仔细想想,快乐与否,并非取决于事物本身,而是在于我们对事物的看法。

        例如:给你挣了钱,但是你总觉得工作会累;健身房收了你的钱,你跑的挥汗如雨。那你心是快乐的。

        你看什么都不顺眼,那什么对你来说都是苦的。

        所以,还请调整好心态,不要干扰孩子们的好奇心,不要打击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因为好奇心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也许您会说:他/她对什么都好奇,但她/他好奇的学校考吗?

        其实这个问题还要回到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上来探讨,我是这么认为的:

应试教育就像西药,素质教育特别是传统文化教育更像中药。当你急需某种技能或者是知识时,应试教育往往能达到短平快。素质教育则是在不断调理中体现它的价值,但它见效慢,甚至我们很少能感到它的存在。
在对待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上,我们不必焦虑。想想,一个人得了重病,急需手术时,是选择西医还是中医?。得了小感冒,喝点儿冲剂,甚至喝点儿水,休息半天/一天就会好,是选择西医还是中医?

        在孩子的教育上,只要我们调好心态,客观分析,总会找到最佳方案。

        祝家长们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新年新气象!祝孩子们新的一年里快乐成长、健康向上!

        读书很重要,但怎么读,怎么能达到事半功倍,为什么会出现事倍功半。我会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大家分享,也请大家提出宝贵的意见建议。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