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只做一件事
开天辟地头一次,期末结束后还要回学校上课,孩子们不开心,老师们很为难!
1.上午第一节,我走进四班,孩子们一脸委屈地看着我:“老师,咱们干什么呀?”“干什么?讲九上的新课呗。”我故意“吓唬”他们。“不,我的脑子已经废了,再也装不进一点知识了。”我环视一圈发现,孩子们的课桌上干干净净,没有书就算了,连个本和笔都没有。
“现在有两个选择,一是学习九上的古诗文,我给你们抄黑板上,你们抄本上。二是咱们这节课玩成语接龙。”“成语接龙。”和我猜的一样,孩子们异口同声选择了后者。于是,按照我的计划,六人一组上台成语接龙,第一组从“一”开始,第二组从“二”开始,以此类推。第一次玩成语接龙,我把规则简单化,成语第一个字可以是谐音字,不必拘泥于那一个声调。
坐在下面的孩子们不讲规矩,总是不断“善意”地提醒。“观者不语真君子,你们要给台上的同学转动脑筋的机会,不能提醒啊。”话虽这么说,这帮小妮子根本不是君子,特别是二乎乎的艳艳,要说她在“卖弄”自己的才华,我也信!
这场“成语接龙”虽不算完美,但也让我发现了我们班的“成语王子”小韩,这小子的文学底蕴还是很可观的。上次的诗词飞花令,小韩就坚持到了最后,这次的成语接龙,小韩也是让我刮目相看。其他同学的成语都是兜兜转转,浅显,甚至牵强。而小韩不一样,总能给出有深度的成语。下午的延时课,我还看见小韩在纸上写了半页的成语,效果不就出来了?
2.下午有延时和晚自习,孩子们什么都没有,干什么呢?不如学习男神苏东坡吧!原本我是打算给孩子们讲《苏东坡传》的,后来发现U盘上有我下载的纪录片《苏东坡》,内容和书上的几乎一样,而且比我讲的更直观更形象更有观赏性。但永远记住,我以为的只是我以为的,有一半的孩子对纪录片《苏东坡》并不感冒。
看到一半的时候,有学生问我:“老师,苏东坡和苏轼什么关系?”问这个问题的不止一个孩子。于是我把视频暂停,先给他们解释了苏轼和苏东坡的关系。我以为视频上对苏轼的生平经历介绍的一清二楚,结果却是孩子们听得一知半解,甚至一盆浆糊。
离下课还有五分钟时,我提了两个问题。第一,苏轼为什么又叫苏东坡?叫了两个同学回答,竟说不出来,明明视频上专门解释了原因的。第二,苏轼因为什么被贬去黄州的?视频中详细述说了“乌台诗案”,以及苏轼怎么进的监狱,怎么出的监狱,可还有学生一脸懵。我把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有重新强调一遍,不知有多少孩子牢记于心了!
“怎么?《苏东坡》不好看吗?”我问上课无精打采的柯。“不好看,还不如你讲课有意思呢。”呵~~我这是被表扬了吗?
今天只做一件事,就是引导孩子们爱上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