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杉版资治通鉴【1530】言必信,行必果,吗?2022-04-1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三
唐纪九
公元628年——631年
共3年4个月
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上之中
贞观二年(公元628年)
1、
九月三日,颁布新令,退休官位上朝时,班位在本品官员之上。
2、
皇上说:“最近见群臣屡次上表祝贺祥瑞,如果人民家家户户都富足,就算没有祥瑞,也是尧、舜之治;如果百姓愁怨,而祥瑞很多,那也是桀、纣之君。北魏末年,官吏焚烧连理木,煮食白色野鸡,那是好的政治吗!”
九月四日,下诏:“从今天开始,除非是特别大的祥瑞,才汇报给我,一般的,报告有司就行了。”曾经有白鹊构巢于皇帝寝殿前槐树上,两巢相连,如同腰鼓,左右称贺。皇上说:“我常笑隋炀帝好祥瑞。祥瑞在于得到贤才,这有什么好祝贺的!”命令毁掉鸟巢,把白鹊撵到野外。
3、
天少雨,中书舍人李百药上言:“往年虽然放出宫女,但我听说太上皇宫及陛下宫中宫女,无事可做的还有很多,不只是虚费衣食,而且阴气郁积,也足以带来旱灾。”皇上说:“妇人幽闭深宫,诚为可悯。洒扫之余,也没什么事做,应该都放出去,自由婚配。”于是派尚书左丞戴胄、给事中、洹水人杜正伦于掖庭西门挑选释放,前后放了三千余人。
4、
九月十六日,突厥入寇边境。有朝臣建议修复古长城,征发民夫镇守碉堡岗哨,皇上说:“突厥灾害不断,颉利不惧而修德,却更加暴虐,骨肉相攻,亡在朝夕。朕正要为你们扫清沙漠,岂会劳民远修防御工事!”
5、
九月二十九日,任命前司农卿窦静为夏州都督。窦静在司农(相当于财政部),少卿赵元楷善于聚敛收刮,窦静鄙视他,当着官属们大声说:“隋炀帝奢侈重敛,司农非用你这样的人不可;当今天子节俭爱民,要你有什么用呢!”赵元楷大为羞惭。
6、
皇上问王珪:“近世治国者越来越不如古代,这是为什么?”回答说:“汉世崇尚儒术,宰相多用儒士,所以风俗淳厚;近世重视条文,依靠法律,轻视儒家思想,所以国家治理和风俗教化都越来越衰落了。”皇上同意他的看法。
华杉曰:
儒家是轻视法治的,认为一切都是靠教化,靠圣人的自由裁量。《论语》里有一段讲审案的:
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孔子说:“子路厉害!他听一面之词就能判决!审案我也不行,还是教化天下,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使民知耻向化,兴于礼让,使天下无讼。”
这子路“片言折狱”是什么意思呢?片言,又叫单辞,就是只有单方面的言辞。
古代审案的程序,原告说了,被告还要说,这叫“两造”。周礼有具体规定,先取两券,把原告被告的陈述分别写在上面,开庭之后,再用一个书契,将判决写在上面,这就是前券后契,两券两契,少了一个,就不合程序,可以说判决本身就不合法,不能生效。
券和契,都是最严肃,分量最重的东西,是重要凭证,审案毕,原告被告各拿到一片,竹片或者木片,上面有自己的陈述,也有法官的判决。
折狱之法,前券后契,必得两具,券不两具,谓之单词,单词不治,不能下判决。这是不对的。契不两具,叫不能举契,也不能判决。
子路怎么判案呢,他不遵守司法程序,片言折狱,原告说完,他只拿到一片,被告的陈述他根本都不听,他就判决了。因为他太明察秋毫了,不用听被告说,他已经看明白了,下判决了,叫下一个了。孔子说:“能这么干的,恐怕只有子路吧?”夸子路很厉害,觉得自己这方面不如他。那孔子说他自己的本事是什么呢?是不靠法律,靠教化,让天下无讼,让法律没用。
儒家经典里还有一句现在引用很多的,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言必信,行必果”,说的话一定守信用,行动一定要有结果。这句话出自《论语》,可惜漏了下一句:“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硁硁(keng),是敲打石头的声音,像小石头一样坚硬固执,说什么,就做什么,这样的人,虽然也是好人,但是死脑筋,不懂得变通,是小好人,不是大圣人。那么,到底要不要“言必信,行必果”呢?《孟子》又讲了这个问题: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孟子说:“有德之人,说话不一定句句守信,行为不一定贯彻始终,与义同在,依义而行。”
王珪说不能靠法律条文,就是这个意思,因为法律你不能面面俱到,你没考虑到的地方,没有立法的地方,如果依法治国,你就管不了他。你考虑到了,有立法的地方,百姓掌握了法律,他就可能钻法律的空子,甚至那法律当挡箭牌干坏事,又给你带来麻烦。所以,首先不能靠法律,其次,我说过的话,做出的承诺,随时都可以根据新形势,新情况,为了正义,我自己推翻,这样,才能治国有道。所以,儒家治国,虽然也有法律,但法律只是一个参考,而治国者是凌驾于法律之上的。
所以,我们今天来看儒家思想,用于自我修养是有现实意义的;用于治国,就跟不上现代社会了。
7、
冬,十月,御史大夫、参预朝政、安吉襄公杜淹薨逝。
8、
交州都督、遂安公李寿,因为贪污被定罪,皇上认为瀛州刺史卢祖尚文武双全,清廉。公平、正直,征召他入朝,晓谕他说:“交趾一直没有合适的人,还得你去镇抚。”卢祖尚拜谢而出,既而后悔,不想去,推辞说自己有病。皇上派杜如晦等去谕旨说:“匹夫尚且遵守承诺,你为什么已经答应了朕,又再后悔呢!”卢祖尚坚决推辞。
十月十五日,皇上再次召见,给他做工作,卢祖尚固执不可。皇上大怒说:“我派个人都不听,还怎么施政!”下令就在朝堂将卢祖尚斩首,不久,又后悔杀人。
又一天,与侍臣讨论“齐文宣帝(高洋)是怎样的人?”魏徵回答说:“文宣狂暴,但是别人和他争执,他如果理屈,还是能听从对方。有前青州长史魏恺出使南梁回来,任命为光州长史,不肯去,杨遵彦上奏。文宣怒,召他来斥责。魏恺说:‘臣之前在大州当刺史,出使回来,有劳无过,却被派去一个小州,所以臣不愿意去。’文宣回头对杨遵彦说:‘他的话有理,你赦免他。’这是文宣好的地方。”皇上说:“对。之前卢祖尚虽然有失人臣之义,但是朕杀他也是太残暴,由此看来,我不如文宣啊!”下令恢复卢祖尚的官位及荫子。
魏徵相貌在中等偏下,但是有胆略,善于扭转君主的心意,经常犯颜苦谏;有时遇上皇帝大怒,魏徵神色不移,皇上也为之息怒。曾经回家扫墓,回来,问皇上说:“听说陛下要去南山,随从人员行装都准备好了,却又没有去,为什么呢?”皇上笑道:“当初确实想去,怕你说我,所以中途放弃了。”皇上曾经得了一只漂亮的鹞鹰,教它站在自己手臂上,望见魏徵来,赶紧藏入怀中;魏徵奏事,老半天都说不完,鹞鹰竟死于怀中。
9、
十一月十九日,皇上到圜丘祭天。
10、
十二月十日,任命黄门侍郎王珪为守侍中。
皇上有一次闲居在寝宫,与王珪谈话,有美人侍侧,皇上指着美人对王珪说:“这是庐江王李瑗的姬妾,李瑗杀了他的丈夫,把她夺到手。”王珪立即从坐席上站起来说:“陛下认为庐江王这样做,是对呢,还是不对呢?”皇上说:“杀人而取其妻,你为什么还问对不对!”回答说:“当初齐桓公知道郭国为什么灭亡,原因就是知道什么是善,却不能照着善去做,反而舍弃他所称赞之人,管仲认为齐桓公与郭公没什么差别。如今这美人还在左右,臣还以为陛下很赞同李媛杀夫夺妻的事。”皇上喜悦,即刻将美人放出,还给她的亲族。
胡三省注:
齐桓公经过郭国的废墟,问父老:“郭国为什么灭亡?”回答说:“善善恶恶。”喜欢善,厌恶恶。齐桓公说:“如果像你说的那样,何至于亡?”回答说:“善善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喜欢善人善行,却不能用,做不到;厌恶恶人恶行,却不能摒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