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 《唐诗的读法》
致 想读唐诗的你
▲ 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张萱(唐)夫古人之才,
今人之才也。
——东汉·王充《论衡·问孔篇》
六篇文章看过去,
却发现已经到附录部分了,
意犹未尽,
想再看看作者西川先生的其他文章。
西川先生是专门搞诗歌的60后,
大学读的是英文系,
现在在中央美术学院执教,
并不是专门读唐诗的。
西川先生在一次访谈中说到:
“我不是唐诗研究的专家,
作为一个诗歌写作的实践者,
我只是把一些远距离材料拉在一起,
得出了我的看法。“
书名为《唐诗的读法》,
有点正式了,
内容上没有点出到底该怎么读,
谈的是自己对唐朝诗歌文化和诗人的理解。
我姑且根据这些内容,
总结一下唐诗的读法。
第一,
就是开头引用的那句话。
西川的演绎是:
“古人并非高不可攀;
我们从当下出发,
只要能够进入前人的生死场,
就会发现前人的政治生活、历史生活、道德麻烦、文化难题、创造的可能性,
与今人的状况其实差不了多少;
古人也是生活在他们的当代社会、历史逻辑之中;
而从古人那里再返回当下,
我们再讨论当下问题时,
便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这句话我解释不了,
还要多读点书才行,
但要记在这里,
时常提醒自己。
第二,
不要只读《唐诗三百首》,
要读《全唐诗》。
读《唐诗三百首》,
“你只能领悟唐诗那没有阴影的伟大”。
一幅画,
你看到了完美的成品,
是享受。
但你如果还能找到画作的草稿,
再看一看,
会更接近这幅画,
更接近画家,
也更接近审美。
去《全唐诗》里,
才能找到阴影与辉煌并存的唐朝,
才能看到唐朝人的诗歌生活。
第三,
读唐诗,
要结合唐朝的进士文化、
儒家道统和历史进程来读。
进士诗人写诗,
即便如白居易平实,
也不是真写给村东头的老奶奶看的。
他们自有自己的文化圈子,
是同等学识、相似趣味之间的私人交流。
李白不是走的科举这条路,
日本学者小川环树,
推测李白的精神里存在一种“劣等感”。
西川认为,
杜甫的成就得之于时代,
“诗圣”地位的确立,
与儒家道统的确立处于同一时期。
韩愈等人的的复古运动,
与安史之乱后对于胡化的排斥有关,
这种以中华古典为上的思潮,
导致了宋朝的内敛(西川引用荣新江观点)。
第四,
读唐诗,
最好暂时去掉心中的喜好,
不存偏见,
多就诗人和诗歌本身的创造性来读,
看他为诗歌增加了什么新东西。
这个”新“,
可以是李白的天才式语言激流,
可以是杜甫的时代厚重感,
也可以是韩愈的……奇诡险厉?
(突然想到的一个词,
只是想说西川把韩愈提到了很高的位置,
且他认为韩愈诗文对现代的
小清新、小白领、文艺青年
是一大警醒。)
西川的说法:
“我看中诗人的创造性,
而这样的创造性包含了诗人指涉历史,
对于活生生的、
喧嚣的社会生活的吞吐能力,
以及在此背景下呈现和构思自我的能力。”
个人感觉,
西川提到杜甫、韩愈、李商隐,
这个标准都很明显。
第五,
读唐诗,
如果去了解一下诗人们之间的关系,
会很有趣。
作家圈子大概是自古就有的,
李白和杜甫交好,
但他们就进不了王维那有语言洁癖的圈子,
白居易还曾拒绝过韩愈的出游邀请。
每个诗人都有自己的长短处,
有自己的“兴奋点”,
有自己的江湖地位。
最后补充一句,
这本书附录部分有一章唐代社会众生相,
是唐代的人物绘画、陶俑之类,
也很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