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专注力》-刷手机的人看过来

2017-12-10  本文已影响0人  LT1982

我在网上看到一个实验,如果用的是苹果手机,打开“设置-电池”,下拉到“电池用量”,可以看到在过去24小时和过去7天你的各个手机app电池使用量百分比,再点一下旁边的时间标志,可以看到自己的手机使用时间。过去七天,我差不多用了21小时的微信,每天花费3个小时在手机上,去掉睡觉的8小时,相当于每11分钟就看一次手机。我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个数据,顿时觉得好可怕,手机到底是帮助我们利用了碎片化时间还是把我们的时间碎片化了?明明是想要碎片化的学习,可是这样每过十分钟就看一次手机的频次,将我们的注意力不停的打破,让我们逐渐失去了专注的能力。

《三重专注力》中提到:正向的人生表现需要热情的投入、一以贯之的价值观和追求卓越的精神。那如何才能持续的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全情投入,不被打扰,忘乎所以?首先是自我察觉必不可少。

《三重专注力》

自我觉察就是专注于我们的内在世界——我们的思绪念头和感觉,经由觉察进而找到妥善管理自我的路径。这种向内的关注会让我们理解和把握内心世界,即便当下被恼人的情绪所干扰。要能做到这一点,核心能力之一在于如何运用注意力。我们可以将觉察内转,然后去检视所专注的焦点。人生之所以能够不离正轨,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靠这些生存技能支持着每个个体。

如本书的副标题:如何提升互联网一代最稀缺的能力?互联网时代,外部环境信息过载,每天接收到的新知识、新技能多如牛毛,加上工作事务、家庭事务缠身,让我们的注意力不自觉的被带走。这时候可以将注意力从外部转为内部的内力极为重要,察觉自己思绪和感受,时时关注于最重要的目标。还好这种自我察觉向内看的能力并非天生的,可以通过训练习得,它的训练过程就像我们在健身房中锻炼肌肉一样,只是我们锻炼的是神经通路。

《三重专注力》

例如,研究显示,我们的心绪有大概一半时间都在走神。在埃默里大学的一项研究里,研究人员要求志愿者关注某一目标。这些受试者过一会儿就会走神,但就在他们注意到自己走神的那一刻,也就产生了元觉察(meta-awareness),便又会把自己拉回来。在这项练习里,每次走神时你都会留意到自己走神了,然后你又把自己拉回到目标上。所以从理论上说,每次你拉回自己的思绪,都是在重复着肱三头肌的屈伸练习,只不过这里的练习是在脑力健身房里进行的。你在强化的是这几个神经回路:专注、关注重点、忽略干扰。

这项研究给了我们很大的克服困难的信心,因为人大概50%的时间都在跑神。跑神不可怕,最重要的是进行有意识的“认知控制”(维持注意力,或者说把注意力放在你想要它在的地方的能力,被称为“认知控制”)的训练。认知控制的训练包含三个点:专注、关注重点、忽略干扰。

比如我们经常在使用的提高注意力的工具“番茄工作法”(专注于工作/学习25min,休息5min)就是一个很好的提高“认知控制”的过程。首先,设定25min工作/学习的目标,然后开始专注于该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常会被忽然冒出来的小想法所打断,思维就飘走了,比如:今天晚上约了朋友吃饭,去哪里吃呢?晚上还要去接孩子,九点去会不会太晚?这个想法我当时就应该说出来,为什么没有说呢?这时候番茄工作法告诉我们,把自己忽然冒出来的小想法,先写下来,等25min过后再统一处理。这就是一个关注重点的训练过程。

当然这个过程中,也会有外界的干扰过来,比如同事有事找你,电话、微信进来,尽量不在25min之内处理这些事情,就是在帮助我们训练忽略干扰的能力。因为,注意力一旦被打断,就需要花费很大的时间再回归到专注的状态中。

很多人看到手机的使用数据以后,可能和我一样觉得手机是破坏专注力的罪魁祸首,其实不然。我觉得也可以利用手机来提高自己的“认知控制”能力。打个比方:

专注:在拿起手机前,先想好自己要做什么?看时间、打电话、微信联系朋友、看文章、朋友圈社交or玩儿游戏放松?

关注重点:做完自己要做的事情,立刻把手机收起来。

忽略干扰:我相信很多人平时和我一样,本来是想用手机回复一个工作微信的,结果微信逛了一圈,点了几个赞,淘宝看了几件衣服,等要暗屏的那一刻,忽然想起来:我刚才好像是要回复同事工作信息的。克服这个恼人的过程就是忽略干扰的练习。

手机没有什么可怕,可怕的是不可控,是连用手机都不够专注,然后逐渐失去了专注的能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终于理解某人为啥要换手机了,难道是为了提高专注力?原谅我有些跑题,但是睡眠革命中说到,每天清晨一醒来如果马上长时间看手机,手机蓝光会刺激脑神经,让人产生兴奋和焦虑感,对身体无益,希望大家都能够做手机的主人,而不是被手机控制了生活。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